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四百年的大漢就沒有一個人選擇殉國嗎?

歷史上四百年的大漢就沒有一個人選擇殉國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東漢末年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名仕不可勝數。但是在曹丕篡漢自立時,只有符寶郎祖弼一人殉國,滿朝文武都順應歷史潮流接受了改朝換代的事實。然而實際情況更爲尷尬,因爲祖弼此人是演義虛構的角色,並沒有歷史原型,那麼四百年大漢爲什麼沒有一個人選擇殉國呢?

改朝換代在任何時期都不能算小事,但是之所以在東漢之後能夠被廣大士族心安理得的接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劉漢王室的衰微。三國演義的開頭就是十常侍之亂,在此之前好幾位東漢的皇帝大人已經形同虛設,國家權利基本上在宦官和外戚之間交替。這就好比一家跨國公司,董事長病重不能管事兒,他的祕書或者舅子就很容易趁機撈一把。在這個問題上集團董事們心知肚明,中層管理自然說不上話。說句不好聽的,給誰打工不是領薪水呢?

歷史上四百年的大漢就沒有一個人選擇殉國嗎?

在公司得罪領導會被開除,在朝廷得罪權臣容易丟命。經歷了幾位末代皇帝的洗禮,之後的何進、董卓,最後到了曹操,文武百官基本上也就適應了這種節奏。所以到了曹操在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刻,基本上就沒有多少人唱反調了,很多有識之士也接受了曹氏上位的事實。

在《三國演義》中,一直揪着曹操罵國賊,並始終矢志不渝的只有劉備。劉備罵曹操並不在於兩人有什麼深仇大恨,而是在於劉備需要政治性正確。劉備給人的感覺是溫和敦厚,然而並不代表他沒有性情,這一點體現在關羽、張飛死後起兵東征可見一斑。劉備的口號一直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所以劉備北伐曹操纔是最重要的,然而爲了兄弟義氣不顧諸葛亮的勸阻非要伐吳,就很能說明問題。

對於劉備的蜀漢政權而言,正統依然是大漢王朝,劉備登基稱帝屬於“侄死叔繼”,然而當時東漢末帝劉協並沒有被曹丕殺死。所以無論曹丕稱帝的篡位之舉是多麼不正當,都是漢獻帝明文下詔“禪讓”的,是符合“相關政策”的,而劉備的稱帝纔可以說是別有用心,畢竟劉備起兵的原因從起初的匡扶漢室到後來的奉詔討賊,都沒有理由取代漢獻帝的帝位。

歷史上四百年的大漢就沒有一個人選擇殉國嗎? 第2張

然而曹魏政權的稱帝之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最大的阻力並非來自外部,而是在曹魏集團內部,這個阻力的名字叫作荀彧。可以說整個三國時代無數草頭天子前赴後繼,只有荀彧這個阻力是以對大漢王室的忠誠爲出發點的。一般的謀士反對主公稱帝都是爲長遠打算,唯獨荀彧是爲了道義,這也直接影響了荀彧本人的命運,被曹操賜死。然而曹操也是個明白人,他最終看淡虛名沒有稱帝,把未竟的事業留給了曹丕。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祖弼這個虛構角色的出現就可以給獻帝禪位的情節制造一個不小的淚點。祖弼從出場到殺青行文不過一頁,臺詞不過百字。可以說是典型的帥不過三秒,但這個人物恰恰諷刺了滿朝文臣,震懾了一堂武將。雖然我們都說生命誠可貴,但是一個沒有任何人殉葬的王朝是悲哀的。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士族榮辱往往是家先於國,所謂家天下是也。所以無數名仕屈服於新王朝無可厚非,畢竟在中國一個家族的傳承往往比一個王朝更有生命力。也正是在這些士族力量德推動下,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走過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進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