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午門斬首。

在封建社會裏,皇宮作爲皇權的象徵,是一個國家最高的政治中心,而裏面住着的那位皇帝更是"萬民之主",他的一舉一動往往牽動的都是整個國家。自古至今,小民們的八卦之心就從來沒有放過皇宮大內,對於宮廷歷史方面的故事都是抱着極大的興趣。

但是皇宮對於一般的平民來說,只能是一個在腦子裏想想的地方,作爲皇帝辦公和休息的主要場所,歷代宮廷都是絕對的禁區。深藏在其中的人和事,都被厚厚的宮牆攔了下來,與外面的社會隔絕。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越是這樣摸不到,看不着,就越是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有的說書的號稱自己掌握了皇宮第一手資料,宮廷祕史,大內密事,一個個故事講起來那是口吐蓮花,就像自己親臨看到那樣,聽的人直叫好。正講到動人之處,還得再來一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吊足你的胃口才能結束。而在明清兩朝的皇宮故事裏面,劇情的發展,就常常能和紫禁城的午門產生關係。能扯上什麼樣的關係呢?就是再皇帝氣急敗壞的時候,一聲令下,"來人,推出午門斬首!"

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了,也就是現如今我們進故宮的入口處。午門這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1364年,朱元璋那時候還是吳王,還沒有統一全國,但是已經等不及的想要享受享受皇帝的待遇,就自己先在南京建了一個宮殿,把宮城的南門稱爲"午門"。

等到了朱棣這會,遷都至北地,又在北京修建了一個宮殿,也就是現在的紫禁城。"闕門曰午門,翼以兩觀,中三門,東西爲左右掖門。"很顯然,原來給南門用的名字現在給了北門了。從這以後這道門就一直被叫做午門,再沒有變過了。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第2張

至於午門的形制,"兩觀"指的就是午門凹型高臺兩端延伸出去的部分。而這"中三門,東西爲左右掖門"就是指的是午門的五個門道。

這午門城樓除了叫"午門"外,還有個小名"五鳳樓"。別看是個小名,根基可是非常深厚,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

古代以鳳凰爲四靈之一,在漢宣帝神爵四年,有成羣的鳳凰出現,這可就被當成是天降的祥瑞,必定是有幸事要發生。爲了表示已經收到了上天的這份福澤,趕緊修建了一座宮殿,命名爲鳳凰殿。第二年又想起了這件事,還把年號改成了"五鳳"。

到了五代時期,梁太祖就曾經命人在洛陽修建五鳳樓,出現了將五鳳用於建築之上。至於五鳳什麼時候和宮牆城門組成組合,那就是唐宋時候的事兒了。到了朱元璋這裏,照搬前人,把這名字拿來放到紫禁城的宮門上了。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第3張

而關於午門的這句"推出午門斬首"的話,正式的史書記載上都是沒有的,能看見的都是在民間傳說當中,尤其是在歷史類的小說和戲曲裏面,帶有這種情節的就特別多,影響也很大。說法其實流行了沒有多長時間,大概從明代纔開始有的。

明代以前,詩裏倒是有提到五鳳樓的,元代詩人陳孚就說過"劍配千牛衛,旌幢五鳳樓",午門這個詞在詩詞裏就沒有出現過。到了明初洪武年間,一位叫做俞貞木的學者說"朝迥騎過午門東",從這兒開始,詩詞裏的"午門"才逐漸出現。

看過了詩詞這種陽春白雪之後,再看看傳奇小說這一類下里巴人的大衆文學。

自明代以前也未有過午門斬首的情節,到了明代,才逐漸出現並且日益增多。

《說唐後傳》裏面就有多處推出午門斬首或梟首的內容,這本書是我國成書比較早的演義小說,據傳經過元末明初人羅貫中整理之後成書,後來又陸陸續續的被人修改過,主要是講述了羅通掃北,薛仁貴東征的故事。還有我們更爲熟悉的《封神演義》中也有提及這樣的劇情,這書成書就比較晚了,大概在明代中期。

從這以後一直到清代,出現了大量的有關才子佳人風花雪月、愛情曲折的小說,裏面關於午門斬首的情節就屢見不鮮了。由此可見,這類情節的產生髮展都是在明清兩代,但是傳得這麼風靡的事兒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呢?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午門斬首"其實只是個誤會,歷史上確實是有不少大臣死在了午門外,但那和"午門斬首"可沒什麼關係。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第4張

按照傳說來看,被推出午門斬首的對象,都不是普通的百姓,對他們來說,連午門進都進不去,就更不要說被推出午門斬首了。那傳說裏在午門被殺的能是誰呢?當然就是那些能進得了午門,進得了皇城,看得見皇帝的封建官員們了。

在明清兩代,確實有許多朝臣被斬首過 ,尤其是明代,誅殺朝臣的大案可不在少數。但是典籍裏面記載的,可和傳奇裏面不一樣。

像是明初洪武年間的宰相胡惟庸、大將軍藍玉等大臣被殺,《明史》裏面都記載了,那是被"棄市",啥是棄市,"刑人於市,與衆棄之。"也就是在市曹當着衆人的面把人給殺了。是市曹,街市的所在地。

明末的著名的抗清將領熊廷弼、袁崇煥的冤死也都是被斬首在市曹當中。這些記載都告訴我們,他們不但不是被在午門斬首的,甚至連城裏都算不上,因爲當時普通市民集聚的街市大都是在城外的,城裏面要不是官家人的住所要不就是官府衙門的,都是上流人的生活圈。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第5張

等到了清代,被殺的朝臣們也是不再少數。西太后那拉氏當權時,就搞死過自己的政敵肅順,戊戌變法,積極鼓動支持變法,包括譚嗣同在內的六君子也都被殺,還有義和團運動時期也殺死過許景澄等三名高級官員。但是他們也沒有死在午門,宣武門外面的菜市口才是他們最後的歸宿。

爲啥會選這裏,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殺雞給猴看",統治者們殺人,除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威嚴,還得藉此來恐嚇人民,以儆效尤。所以當然是哪人多,哪熱鬧,要選哪了。

另外,對於當權者來說,殺人可不是什麼好事。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讓殺人的不吉之地靠近自己的宮室的,所以,刑人之地一般不僅不會在皇宮大內的門口,甚至還要在都城之外。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第6張

但這個事兒好玩就好玩在,午門雖然不是斬人地方,並且也沒有發生過在午門外斬人的事情。但是也不能說"推出午門斬首"這事兒就是完全杜撰的。在午門被問罪的官員確實是有的,而且也確實是有官員死在了午門。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像這樣的情況都是發生在明朝,而且大都是明朝"常朝"的時候。

常朝就是皇帝會見羣臣商量日常國家事務的制度,明代的常朝一般都是在奉天門,所以也常常被叫做"御門聽政"。小說戲曲裏面看到的大臣們五更天就要上早朝的,就指的是這個御門聽政。在舉行聽政之前,官員們一般在午門外等候。等到朝政開始,皇帝便服臨門,早早就在午門外等候的大臣則依次進入,行扣頭禮之後,分班而立,稟報奏事。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第7張

在這個過程當中,往往就會發生一些"事故",官員被拿問。

最通常的原因就是"失儀不謹",手裏的朝笏拿着拿着就往地上掉的、上了年紀還沒跪下就往地上倒的、還有別人奏事插嘴的都算的上是御前失儀,一到這種情況就立即會被糾儀御史參事拿問。因爲奉天門前面緊接着的一道門就是午門,所以一被拿出朝廷,就當然是被壓往午門了。

不過這一類過錯還罪不至死,大過的,聖旨,"錦衣衛拿了。"小過的,聖旨,"饒他。"

但是另一種拿問可就沒有這麼好說話了,官員們因爲奏事或者覲見觸犯了皇帝,就往往會被拿出午門"廷杖",廷杖就是當廷杖責,是明朝一種特有的懲處官員的特刑。受這刑法,廷杖之下,被打致死都是常有的事。明德十四年,因爲勸誡皇上不要南巡,受廷杖的就有四十六人,其中十一人被打死。嘉靖四年,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十六人被打死。

歷史上死在午門外的人確實有 但和午門斬首並沒有什麼關係 第8張

廷杖之下,雖然是死者無數,但廷杖在名義上並不是死刑。所以明朝雖然時常有發生這種失儀拿問,廷杖大臣的事,和午門有關聯,但是和我們看到的"推出午門斬首"還不是一回事。到了清代廷杖之刑就被廢止,御門聽政的地方也挪到了乾清門,所以常朝上發生的事情也就和午門扯不上關係了。

紫禁城"午門斬首"的故事其實更多的是小說和雜劇中戲劇性加工,就算是真正要處死一個大臣,也是要有好多道程序的。

除了午門,還有像什麼三大殿,軍機處,故宮裏面每一個建築,都不缺少有意思的故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