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明朝國本之爭事件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堪稱中國歷史上培養文人士大夫最出色的王朝。文人士大夫以儒學中治國平天下爲己任,面對皇權暴力時,寧死不改其志。縱觀二十四史,死心效命朝廷的忠臣,明朝最多,可恰恰是這麼優秀的王朝,臣下如此賢明,皇帝卻一個比一個奇葩,明朝忠臣受到皇權暴力的傷害也最大。

明神宗萬曆皇帝堪稱中國歷史帝王中最有耐性的人物。爲了一個太子的人選,萬曆皇帝能和朝臣槓十五年之久,十五年不立太子,即所謂的“國本之爭”事件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一、國本之爭的由來

一國的繼承人,太子的冊立,非兒戲。冊立太子不同於百姓家裏的財產繼承人。百姓家,老爺子喜歡哪個兒子,哪個兒子繼承財產即可。但是放到國家層面就不行,古代家國一體,皇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太子是未來儲君,所以冊立誰爲太子,不是單單由皇帝說了算,而是要綜合大臣們的考量。

萬曆皇帝雖然早就冊立了王皇后、劉昭妃,但二人均無產子。萬曆九年(1578)明神宗在生母李太后宮中寵幸了宮女王氏,王氏隨即有孕。但是神宗嫌宮女王氏地位太低,不予承認。好在有皇帝起居注和皇帝所賜宮女之物爲證,加之李太后盼孫心切,逼着神宗承認寵幸過王氏,神宗無奈之下只好封王氏爲恭妃。王恭妃生神宗長子朱常洛。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第2張

當時萬曆皇帝最爲寵幸的是鄭貴妃,鄭貴妃在王恭妃之後產子,即萬曆帝三子朱常洵(神宗次子早夭)。《明史》記載: “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貴妃謀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竄鏑相踵,而言者不止”明確說明了爭國本的起因。按規矩,太子應爲皇后的嫡長子,皇后無子,應按長幼順序繼承。太子必須儘早確立,因爲太子是一國之本,即“國本”,關乎大明江山的傳承,可神宗久久不立“國本”,長子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的地位也久久不能提升,而神宗愛妃鄭貴妃卻即將升爲次於皇后地位的皇貴妃,這讓羣臣懷疑神宗想要棄長立幼。於是羣臣紛紛上書請求立長子常洛爲太子,以固國本。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第3張

二、萬曆皇帝的態度

萬曆皇帝對立太子共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堅決反對立長子朱常洛。以當時的大學士申時行爲代表多次上奏,請求萬曆皇帝立長子爲太子,神宗不予理睬。如果說神宗對大學士申時行相對客氣,那麼小官們就沒那麼幸運了。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等先後上疏,請求立長子爲太子,這三人皆被神宗降職罰俸。神宗對大臣們請求立長子的奏摺留中、不理睬,甚至採取了不上朝的對策。

萬曆十八年二月,因萬曆皇帝的不予理睬,當時的內閣大學士申時行、王錫爵、許國、王家屏上疏請求罷免自己,以給皇帝施加壓力。內閣首輔、次輔、大學士四人竟要全部離職,這在當時轟動一時。至萬曆二十年正月,羣臣因再次上疏立長子爲太子,幾天之內“帝一怒而斥諫官十一人, 朝士莫不駭嘆。”斥爲罷免的意思。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第4張

第二階段:萬曆皇帝採取拖延戰術。萬曆二十一年,神宗提出三王並封,同時封長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五子朱常浩爲王,等將來皇后無子再議太子之位。三王並封,無疑取消長子的優先繼承權,這讓朝臣譁然,羣臣爭先恐後上疏反對,萬曆皇帝被迫取消三王同封。萬曆二十四年,禮部官員上奏,長子常洛已到婚配年紀,但婚禮儀式採取什麼禮節,希望皇上做主。因爲禮部如採取藩王之禮,過於低疏;採取太子之禮,又未免僭越,只能指望皇帝的意見,也是考察皇帝的態度。萬曆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以國庫經費不足爲名,要求婚禮延後。

第三階段:被迫承認常洛的太子地位。萬曆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九卿、科道、都督府等衙門各具疏詣文華門,恭進候旨,必得命乃敢退”,朝廷百官集體“伏闋”“逼宮”,這迫使萬曆皇帝終於在萬曆二十九年冬天立長子常洛爲太子,但同時也冊封了三子常洵爲福王。次年二月,以太子之禮給常洛婚配。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第5張

三、國本之爭的影響

“國本之爭”結束了,但是它對日後明朝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導致了明朝滅亡。

首先,在爭國本事件中,大臣們並非鐵板一塊。萬曆朝大臣分兩派,分別是:支持立長子的冊立派和支持立三子的反冊立派。兩派明爭暗鬥,甚至影響後來的朝局發展。在“國本之爭”中被貶爲平民的趙南星、顧憲成回鄉後即發展出東林黨,並與朝中冊立派遙相呼應。而朝中其他派系(齊、楚、浙)則與之針鋒相對,以後則發展爲東林與閹黨之爭,甚至南明只剩半壁江山是雙方還在爭。

其次,雖說明代皇權極大,但“國本之爭”的結果表明,皇權作用在下降,士大夫的作用在上升。自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皇帝就不上朝,國家官職空缺甚多,甚至地方大吏布政使、按察使都有空缺,孟森先生所言“帝既不視朝,不御講筵,不親郊廟,不批答章疏,中外缺官亦不補。”但國家照常運轉,可見皇權獨裁不足。

明朝國本之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皇帝鬥不過大臣呢 第6張

總之,“國本之爭”是明朝中後期一件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朱常洛最後雖爭到了太子之位,可這位倒黴的太子後來在繼承皇帝寶座僅一個月時間去世了。他的繼任者朱由校因寵幸魏忠賢等閹黨而使國家更加衰弱,最終將大明王朝拖向了無底深淵。

參考文獻:《明史》、孟森《明清史講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