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巴黎和會簡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分贓大會

巴黎和會簡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分贓大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黎和會(英文:Paris Peace Conference,法文:Conférence de paix de Paris,德文:Pariser Friedenskonferenz)是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爲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德國等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會議之外。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以及蘇俄,與此同時又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巴黎和會簡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分贓大會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後改爲“四人會議”,即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奧蘭多。後因意大利在大戰中作用不大,貢獻幾乎是負的,本國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邊。所以實際上又變爲“三人會議”,他們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也是主宰者。

除分贓外,巴黎和會還有別的議程。主要是:

密謀扼殺新生的蘇維埃俄國,決定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籌組國際聯盟來反對列寧創建的共產國際。國際聯盟指揮各國反動派向革命人民進行血腥鎮壓,同時重新瓜分德國原有的殖民地。

6月28日是巴黎和會的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簽字的一天。但作爲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