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蒙克的《吶喊》究竟有何寓意?名畫背後的故事

蒙克的《吶喊》究竟有何寓意?名畫背後的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這幅關於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 angst)的畫作,是美術史上的第二名作。然而這一畫作是如何達到這一高度的呢?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將爲您講述此畫背後的故事。

沸騰的天空,如着了火一般:紅、黃、橙三色的烈焰佈滿了天際。天空下面,站着一個雌雄難辨的人。只見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紋的藍色外套,藍色的外套好像要匯成急流,流入他身後深藍的河流一般。那人光禿禿的腦袋就如一個頭骨,一雙拉長了的手託在腦袋的兩邊。

蒙克的《吶喊》究竟有何寓意?名畫背後的故事

那人的眼睛因恐懼而大開,他爆發出了駭人的尖叫!除了遠處的橋上的兩個人以及峽灣中的那條船尚屬正常外,畫面中的所有事物,都瀰漫着一股原始的、難以阻擋的恐懼。

這就是出自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之手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美術史上的第二名作——僅次於達·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的《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存在性焦慮

蒙克來自一個窮困潦倒的軍醫家庭,是家裏五個孩子中的次子。他出生於1863年,於1944年去世。本次在紐約新美術館舉行的展覽,旨在探討蒙克與20世紀初發生在德國與奧地利的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avant-garde Expressionist art movement)的關係。儘管本次展覽主要展示的是蒙克藝術生涯後期的作品,卻仍爲1895年版《吶喊》留有一席之地。1892年,蒙克首次到達柏林(Berlin),很快就在那裏名聲大噪。

在德國,蒙克度過了瘋狂而又富有創造力的幾年。在那幾年間,蒙克在一家名爲小黑豬(the Black Piglet)的酒吧中,結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藝術家以及作家,其中就有其密友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也是在那段時間,蒙克創作了他生涯中主要的,也是日後最爲有名的幾幅作品,其中包括《吸血鬼》(The Vampire)以及《麥當娜》(Madonna)。這兩幅畫日後都成爲了《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這一史詩級半自傳式組畫的一部分。在《生命的飾帶》組畫中,蒙克將關於愛、性以及死亡的強烈情緒,化作了世界性的象徵。而最初版本的《吶喊》,即1893年版《吶喊》,也是此係列22幅組畫中的其中一幅。

蒙克的《吶喊》究竟有何寓意?名畫背後的故事 第2張

在德國的那段時間,蒙克創作了他生涯中主要的,也是日後最爲有名的幾幅作品,其中包括《吸血鬼》以及《麥當娜》(圖源:《吸血鬼》1895/愛德華·蒙克)

1892年,蒙克創作了《吶喊》的前身——《日落下的黯然:絕望》(Scream called 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該畫的構成與《吶喊》極爲相似:無論是畫中血色的天空、藍綠色的湖泊及風景,還是橋上的三人。儘管該畫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比較創新,然而相比較而言,該畫在畫風上還是不如《吶喊》一般顛覆傳統。《吶喊》是蒙克的一個突破,表現出強烈的存在性恐懼,完全壓倒了前者所流露出的那種溫和的憂愁。

在蒙剋日記中,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記錄了他創作《吶喊》的靈感來源。日記中寫道:“當時正當日落,我和兩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陣悲傷——眼前的天空也突然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身子靠在欄杆上,感覺疲勞得要死——紅紅的燃燒的天空如同血與刀劍一般,籠罩在藍黑色峽灣與城市之上——我的朋友們繼續向前,而我卻站在那裏——我因焦慮而顫抖——然後我感到一聲巨大無窮的吶喊劃破自然。”

《吶喊》可能是蒙克的自畫像,也有可能是其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祕魯木乃伊(圖源:愛德華·蒙克)

蒙克的《吶喊》究竟有何寓意?名畫背後的故事 第3張

蒙克的姐姐索菲(Sophie)在他13歲那年去世。《吶喊》中的人物,可能是蒙克對自己得知姐姐去世時表現的自畫像。而一些藝術史學家也表示,《吶喊》中的人物來源可能是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祕魯木乃伊。

在紐約新美術館的展覽中,《吶喊》被安排作爲遊客觀賞的最後一幅畫。策展人勞埃德表示,這樣的安排是因爲“《吶喊》中的一切都展現了表現主義的精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