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二戰前德國陸軍參謀長:如何評價路德維希·貝克?

二戰前德國陸軍參謀長:如何評價路德維希·貝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路德維希·貝克(Ludwig Beck,1880.06.29-1944.07.20) ,德國炮兵上將(榮譽一級上將),二戰前德國陸軍參謀長,後因與希特勒政見不合,被希特勒撤職。人稱識時務者爲俊傑,敏銳直率的貝克上將極力阻止希特勒在德軍羽翼未豐之時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導致世界大戰的行動。他那番"如果今日的領袖們違背了自己的政治常識和良知而輕舉妄動,歷史就將爲他們記下一筆血債"的話,令軍官們沉思,然而努力未成而又謀殺元首失敗,反被元首所殺。1944年的7·20事件後,身爲組織者之一的貝克自殺未遂,隨即被捕遭到處決。

二戰前德國陸軍參謀長:如何評價路德維希·貝克?

隨着納粹黨和希特勒在德國逐步奪得軍政大權,德國也開始踏上了武力擴張的第一步--進佔萊因蘭非軍事區,而由於此時的德國陸軍正處於大規模擴軍的調整時期,因此戰爭部和陸軍首次意見一致的表示反對。但是英法的退縮卻成全了希特勒的這次軍事冒險。這讓軍方備受羞辱,而且讓希特勒開始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而無視將軍們的專業意見。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類似的情形一再上演,使得軍方在國家戰略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同時,希特勒也開始插手軍方事務,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召開的"霍斯巴赫"會議上向他的主要軍政顧問宣佈了他規劃中的武裝侵略藍圖(備註:這次會議後來以"霍斯巴赫"備忘錄而聞名,因此在這裏我暫且稱它爲"霍斯巴赫"會議),這次會議讓將軍們深感不安。這都讓貝克越來越感覺到納粹黨和希特勒一味的軍事擴張政策將最終使德國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再次落入戰爭的深淵。因此,他開始與軍官團內部的反希特勒團體產生接觸,試圖推翻納粹政府。不過,這個團體的影響力開始並不大,因爲一方面德國軍事力量的迅速擴張迷惑了很多軍人。另一方面,反對希特勒將意味着雙重背叛:既背叛了祖國任命的領袖又背叛了他們宣誓效忠的希特勒本人。而這種背叛對以忠誠和服從爲信念的軍人來說是十分不齒的。而且軍方公開或祕密的反抗活動在38年初軍隊高層遭到大規模清洗後更是受到重創,一大批反納粹的老派高級將領被解職,其中包括貝克的上司陸軍總司令弗裏契大將。隨後希特勒迅速改組了國防軍的指揮體系,將其納入到他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詳見勃洛姆堡的小傳)希特勒在這一過程中成功的搞定了他在戰爭道路上最後一塊,也是最大的一塊絆腳石--德國國防軍。弗裏契大將去職後,剛上任的布勞希奇大將還缺乏穩固的權利基礎和反抗希特勒的勇氣(詳見本人另一篇布勞希奇的小傳),因此在與希特勒的屢次交鋒中並不敢太堅持自己的看法,顯得"底氣不足"。貝克本人雖然並未被這次內部清洗所波及,可由於得不到像弗裏契大將那樣的強力支持,實際上他的影響已經被大大削弱,而備感孤立。

二戰前德國陸軍參謀長:如何評價路德維希·貝克? 第2張

儘管在這之後,貝克仍然直言不諱的對希特勒的戰爭政策和布勞希奇的軟弱表示反對和批評,可他的意見仍然被忽略。在吞併奧地利和捷克蘇臺德區後,貝克終於忍無可忍,1938年夏,他企圖組織陸軍全體高級將領集體抵制希特勒的戰爭政策,甚至不惜以辭職相要挾。1938年7月26日,他在準備與布勞希奇開會時寫到:"歷史將會對那些不依循政治智慧和誠實原則來行事的領袖給予血腥的懲罰。他們的服從是有限度的,他們的誠實和責任感將會阻止執行命令。如果他們的警告不被接受,那麼他們有權辭職。如果他們都不妥協,那麼就不可能會執行戰爭的政策。他們會因此解救他們的國家。如果一個高層的軍人僅單純的執行他的命令而不理會整個國家的責任,那麼是對任務意義的不瞭解。" (雖然我不認爲他的反戰言行是出於純道德的動機,可貝克對於國家和民族責任感仍是值得尊敬的,在這一點上,他至少比那些高喊服從的布勞希奇之流強)8月4日,在貝克的強烈要求下,布勞希奇召集陸軍高級將領在柏林舉行了一次祕密會議。在會議上貝克宣讀了一份措辭十分強硬的反戰講稿,不過,可惜的是,在會上,將軍們並沒有決定採取什麼具體行動。"他們沒有勇氣能夠像他們的先輩在霍亨佐倫皇帝和帝國總理面前一樣,要希特勒懸崖勒馬。"(威廉.夏伊勒的評價)這次密謀是德國陸軍最後一次對希特勒的戰爭政策的公開反抗,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公開反抗。然而,非常可惜的是,由於"德國的高級軍官們的平庸無能--沒有一個人充滿"神聖的激情",而且缺乏傑出的人物。另外,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好虛榮,追求名利,貪圖安逸,而且過分喜愛與晉升俱來的勳章,並把戰爭看作撈取這些好處的一種途徑"(威廉.亞當大將語),這次反抗失敗了。不知道,5年之後當貝克臨死之前,會不會對當初的失敗感到無限遺憾呢?

二戰前德國陸軍參謀長:如何評價路德維希·貝克? 第3張

對此,希特勒也很快做出了迴應,8月10日,他將陸軍各個集團軍的參謀長,海軍四個艦隊的司令等人召集到伯格霍夫開會,向他們宣傳對捷戰爭的可行性並藉此向他的將軍們傳達"以武力解決捷克問題的決心"。顯然將軍們的怯懦和希特勒的強硬已經註定了德國的未來。當5天后,希特勒在特堡參加閱兵時,已經"沒有一個軍官敢於--或者說獲准--再發一言表示反對了。"至此,貝克已經徹底心灰意冷,8月18日,他正式提出辭呈。3天后,希特勒批准了他的辭職。可爲了避免暴露德軍內部的分歧,貝克辭職的消息一直到2個多月後才被公之於衆。令貝克感到更爲失望的是,在同意並支持他反戰立場的將軍中竟沒有一個人感到應當效仿他辭職。尤其是布勞希奇的表現讓他極爲憤怒。在若干年後,每當提到他這位上司時,貝克總是激動得渾身發抖,喃喃自語:"布勞希奇在緊要關頭把我甩掉了。"

1938年10月31日,貝克正式退出現役。作爲他40年的獎賞,退役後,他被授予榮譽陸軍大將軍銜。貝克退休後,積極的參與了反希特勒的祕密集團,並擔任了密謀集團首腦的角色。在7.20政變中,預定出任政變後新德國政府元首這一職務。但非常可惜的是,在暗殺中希特勒竟然鬼使神差的倖免遇難。後來由於政變敗露,加上後備軍總司令弗洛姆大將的背叛,7月20日午夜,貝克只得被迫自殺。

二戰前德國陸軍參謀長:如何評價路德維希·貝克? 第4張

人物評價

相較之下,那位新任的參謀總長貝克將軍(Gen.Beck),卻是一個很不容易接近的人。他的個性很正直,態度非常冷靜,也許太冷靜了。他是一箇舊派的思想家,是毛奇元帥(Marshal Helmuth Graf von Moltke)的信徒,他希望把這個新陸軍的參謀本部改組一番,他認爲毛奇在地下有知也會表示首肯。他對於近代的技術問題是一點都不瞭解,對於參謀本部中各重要位置所提出的人選,當然都是和他氣味相投的人,所以久而久之,就在陸軍的核心當中,自然建立起來了一道反動守舊的障礙物,這纔是一個非常難於克服的大困難。他反對建立裝甲兵的計劃,他希望戰車只被當作步兵的支援兵器,而他所同意的最大單位就只是裝甲兵旅。他對於裝甲師的組建絲毫不感興趣。

爲了使貝克將軍能夠同意建立裝甲師和印行裝甲部隊的訓練教材,我在經過長期的拉鋸戰後終於獲得了勝利。最後他甚至於同意成立兩個裝甲師,可是我卻早已堅決主張要同時成立三個師了。我儘量地在他面前誇耀這種新組織的優點,尤其是在戰略方面。他卻回答我說:"不,不,我不想和你們發生任何關係。對我而言,你們實在是走得太快了。"當我說到,由於近來無線電的發展,儘管用極高的速度前進,也照樣可以保持着指揮上的聯繫,他卻完全不相信我所說的話。在我們的訓練教範上面,常常一再重複要求,所有各級的指揮官一定儘可能地身臨前線,愈前進就愈好。這個觀點他也完全不贊成,他說:"你沒有地圖和電話,那麼你又怎樣指揮呢?你讀過施裏芬(Schlieffen)所著的書沒有?"至於說到身爲一個師長,即便不實際突入敵陣,也應該儘量接近前線的理論,對於他則更是分量太重了。

放下裝甲兵的問題不談,這位貝克將軍無論在政治方面或是在軍事方面,也都抱着遇事拖延的態度。他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去,都隨時打算澆人家一瓢冷水。總會因爲各項困難而主張一切從長計議。最足以代表他的思想的,就是他最自鳴得意的"遲滯防禦"(delaying defense)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我們就已經風聞這種戰術的大名。在那10萬人的小型陸軍中,這種戰術成爲一種基本的原則,甚至於一個步槍排也都要演習這種貝克式的防禦戰術。這種作戰的方式實在是混亂不堪,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令我滿意的範例。在裝甲師成立之後,弗裏奇就完全放棄了這種落伍的觀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