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卡諾莎之辱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卡諾莎之辱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卡諾莎之辱將此時歐洲社會政治與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間的矛盾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情況,直到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王權至尊”纔出現轉機,但它對人民的影響卻是無法迴避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卡諾莎之辱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中世紀的歐洲都比較神祕和傳奇,那時候的歐洲文化思潮比較繁華,工業技術也比較發達,那時候的歐洲政權的發展史更是有着教皇的陰影。整個中世紀歐洲在那段時間整個社會都在進行着變革和洗禮。

當然教權和政權兩者的較量一直重中之重的問題,就是教皇想染指政權,在位的國王更想染指教權的局面,這兩者之間的紛爭一直鬥到水深火熱。

教皇的兩把刀是有着深遠意義的,其中一把是代政權的刀,可以行使行政權;另一把刀是代教權,也就是行使教會的權力。這兩把刀的歸屬者一直都是教皇的繼承者纔可以擁有,這也標誌着古時候歐洲到政權都是在教會的影響下建立壯大的,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歐洲國家實行着政教並行,分別管理的政策。

卡諾莎之辱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權力大了就會有矛盾,教權和政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進步,肯定會產生許多摩擦或者針鋒相對的事情。

“卡諾莎之辱”事件就是政教鬧矛盾中的典型代表事件,這也是西方各國認爲是屈辱投降的代名詞。這件事情的主人公一位是格列高利七世教皇(他看不起國王在位統治),另一位是亨利四世國王(他自幼對教皇的印象就極爲不好)。

於是二人一開始僅有一點點的矛盾,後來誰也不讓誰就將矛盾發展到十分尖銳激化的程度。於是高利七世教皇就用教皇纔可以使用的“兩把刀”,瞬間就讓德意志諸侯的矛盾激化。這樣亨利七世國王就變得很孤單無援,爲了保住皇位不得不屈服於現實,但是他很有頭腦的用一招“以退爲進”的手法向教皇屈服。

於是,就又來後來的亨利四世國王赤足跪在雪地裏三天三夜向格列高利趨勢請罪的事件。

這對於教皇來說完全絕對是莫大的榮譽感,後來格列高利七世就一時心軟寬恕了他。爲了大局着想的亨利四世一直在心裏對自己說,此事還沒有完!他迅速將國內的反對政黨全數鎮壓,將德皇的統治權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後,便開始對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挑釁下戰書。

但是此時不同往日,面對國王的多方位的逼迫和猛烈進攻,格列高利七世只能被迫逃到諾曼人那裏去了,他運用自己教皇的名義和號召力帶着一大批諾曼人進攻到羅馬城中,在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也想要重新奪回教皇的昔日輝煌地位。

但是他不想卻遭受到羅馬人的猛烈痛擊,後來只能隨着諾曼人走了,在之後的不久也就病死了。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得出來,亨利四世在做大事面前,有些小節和屈辱完全是可以忍受下來的,最後他用着怨軍的鮮血清醒了“卡諾莎之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