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二戰時期蘇德之間的戰爭,爲何德軍一直沒能戰勝蘇聯?

二戰時期蘇德之間的戰爭,爲何德軍一直沒能戰勝蘇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二戰,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論及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就必須明白一點蘇德戰爭的本質是現代化的工業戰爭,誰的工業能夠製造更多質量精良的武器,裝備更多的士兵,誰就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爲蘇德戰爭從1942年1月20日莫斯科戰役擊敗德軍的進攻之後,蘇聯和德國的戰爭就轉化爲工業化時代的消耗戰。

德國之所以能夠在二戰前期無往不利,原因就在於德軍的閃電戰戰術的成功.而閃電戰就是利用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在敵國完成戰爭總動員之前摧毀敵軍的抵抗,讓敵國無法完成戰爭總動員,以此迫使敵國的政權屈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德國依靠閃電戰快速擊敗法國,迫使法國向德國屈服。如果真的讓法國和德國像一戰一樣來一場全國戰爭總動員體制下的消耗戰,德國雖然能夠吃下法國,但是自身損失絕對不小。

希特勒在入侵蘇聯之前也是寄希望於閃電戰的巨大威力能夠快速突入莫斯科,幹翻斯大林。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於蘇聯的打擊,由於德軍閃電戰的巨大威力,到1941年11月底德軍深入蘇聯境內850—1200公里,佔領蘇聯國土1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法國的面積,蘇聯淪陷區人民約有7450萬,蘇軍損失高達380萬人,德軍勢頭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但是很可惜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的攻勢被蘇聯紅軍防禦住了,閃電戰完全破產,此後蘇聯和德國展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消耗戰。

二戰時期蘇德之間的戰爭,爲何德軍一直沒能戰勝蘇聯?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在1942年蘇德戰爭的關鍵時刻,在工業實力的比拼中,德國是要強於蘇聯。

首先德國的工人數量高於蘇聯工人的數量。我們要清楚高素質工人是製造武器裝備的重要力量,沒有他們,軍事武器工廠就無法運轉。

在德國本土從事工業的德國有837萬,外國人有140萬,總計977萬。此外德國還有大量的“盟友”和佔領國,這些國家的工業人口一直爲德國的工業服務,比如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工業人口,這些人都被納入德國的軍工生產體系,爲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偉大事業”做貢獻。

相比較而言蘇聯的工業人口就比較遜色,在1942年蘇聯控制下的人口只剩下1.3億人,其中工業人口只有720萬,僅僅相當於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前的66%。但是這些工業人口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弱婦孺,因爲大量的男性蘇聯公民都被徵發爲士兵前往前線作戰,而且蘇聯的精華之地東歐地區被德國佔領,也使得蘇聯不能夠徵發足夠的人口用於工業生產。

二戰時期蘇德之間的戰爭,爲何德軍一直沒能戰勝蘇聯? 第2張

其次蘇聯的資源也落後於德國。在工業化戰爭時代,礦產資源就是各類武器裝備的來源,礦產資源中的煤和石油就是戰爭運轉的“血液”,沒有煤和石油,戰爭就無法持續。

德國自身就是產煤大國。按照《1997年世界能源統計評論》的數據,1996年德國煙煤和無煙煤可採儲量爲240億噸,褐煤可採儲量爲433億噸,總可採儲量爲673億噸,佔世界煤炭總可採儲量的6.5%,1990年探明可採儲量800.7億噸,其中硬煤239.2億噸,褐煤561.5億噸。其中魯爾區作爲德國的工業心臟,露天煤礦豐富,還有大量的無煙煤。1942年德國本土生產了2.58億噸的煤炭。此外德國從大量的歐洲盟國和佔領國掠奪了大約1.628億噸的煤炭,而蘇聯只要7550萬噸煤炭。

德國的劣勢就在於石油,德國其實很早就搞出了人造石油,1927年,德國建成了世界第一個煤炭直接液化工廠;1934年,德國又建成世界第一個煤炭間接液化工廠。但是用煤炭液化搞出的人造石油,也只有560萬噸,德國當時的石油依靠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在1941年提供了270萬噸石油,在1942年只提供了210萬噸石油,而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在1942年依舊產出2200萬噸石油,這也是蘇聯僅有不多的優勢。

最後是糧食比拼,蘇聯還是比不過德國,要知道國民和士兵都是人,全部需要吃飯,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補充,士兵不能餓着肚子只靠精神作戰,那麼國家的潰亡就近在咫尺。

蘇聯看似很大,實際上只有烏克蘭平原纔算的是蘇聯農業的精華之地,高加索地區和哈薩克、中亞地區都屬於排在後面的糧食產地。烏克蘭大平原的面積約爲190萬平方公里,該平原有大面積的黑土地分佈,是世界三大主要黑土分佈區,佔世界黑土總量的四分之一。在沙俄時代,烏克蘭號稱“歐洲的麪包籃子”,很可惜這塊土地在1941年到1942年時期被德國佔領。這使得蘇聯的糧食產量急劇下滑,農業產值僅爲1940年的38%。爲了應對德軍的進攻,蘇聯在全國實行糧食供給制度,蘇聯集體農莊的農民更是悽慘你,在1942年從事重體力的農民只能在勞動日獲得糧食800克,土豆200到400克,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蘇聯還陷入了饑荒。

德國人民顯然幸福得多,納粹作爲民選政府,希特勒特別注重德國人的生活水平,由於蘇德戰爭消耗,糧食減少是必須,但是德國人的生活水平並沒有下降,德國平民在1941年到1944年平均每天攝入2450到2700大卡的能量,基本上比現代社會普通人的攝入的能量都高。要知道德國本身的農業並不發達,那麼德國靠什麼手段做到的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對於佔領國和“盟友”的掠奪,比如法國爲德國每年“愉快”地提供了75萬噸小麥,總量爲900萬噸的穀物。還有什麼牛奶、葡萄酒、肉類等等。

二戰時期蘇德之間的戰爭,爲何德軍一直沒能戰勝蘇聯? 第3張

那麼問題來了,在如此劣勢下蘇聯是如何翻盤的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工人加班。蘇聯在1941年就制定了《戰時職工工作時間規定》,隨後又制定了《追究軍工企業職工曠工責任》,到了1942年蘇聯規定的標準工時是14個小時,此後通過各種手段增加了150萬個勞動日,無數蘇聯婦女和兒童餓着肚子在生產線日夜顛倒爲蘇聯生產武器,與此同時1942年德國大部分軍工廠還在執行一班制。

這種工人生產的差距反映武器裝備上最爲明顯,在坦克的生產上,1941年到1942年,蘇聯生產了312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國在1941年到1942年只生產了1萬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火炮的生產上,德國和蘇聯差距也很明顯,蘇聯在1941年到1942年生產了大約40萬門火炮,而德國只生產了103763門火炮。在飛機的生產上,蘇聯在1941年到1942年生產了34058架飛機,德國在在1941年到1942年只生產了25730架飛機。

正是蘇聯生產出遠超德國的武器裝備才使得蘇德戰爭勝利的天平倒向蘇聯,無論德國的後期戰術如何優秀、指揮官如何出色,德軍戰鬥力有多強,都無法消滅蘇聯無窮無盡的有生力量,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軍陣亡及失蹤人員高達1194.413萬人,被俘560萬,因傷致殘500萬,但是蘇聯依舊沒有倒下,德國人心中的恐懼可想而知,可以說在1942年蘇德戰爭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當然現代西方的英美最喜歡說蘇聯慘無人道,極權橫行,讓廣大的工人餓着肚子爲前線的士兵提供武器裝備,這是因爲蘇聯滅亡了,所以英美爲首的西方國家跳的十分歡,但是僅僅只靠強迫加班真的可行嗎?如果強迫加班有效,那麼現在最富裕的人羣應該出現在東亞,比如日本和韓國。沒有一種精神驅動,這種加班也是無效的。

其實歸根結底這是蘇聯人民發揮了出色的作用。沒有軍工工廠裏的老弱婦孺工人靠着愛國熱情強撐,餓着肚子晝夜生產武器,沒有前線紅軍靠着保家衛國的精神拼死抵抗,蘇聯早就在1941年豎起白旗,像法國一樣投降德國了。所以蘇德戰爭是蘇聯人民爲了國家奉獻自己的成果

二戰時期蘇德之間的戰爭,爲何德軍一直沒能戰勝蘇聯? 第4張

另外要強調一點,德軍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強大,現在的互聯網的某些人誇大了二戰德國的實力。

自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正式開始到1941年8月底9月初,德軍雖然取得了巨大的軍事戰果,但是德軍的損失也十分驚人。8月31日德國陸軍傷亡409698人,被打死87489人。但是蘇德戰場上德軍的損失卻無法得到有效的補充,雖然德軍的後備陸軍擁有124萬人,但是後備陸軍中的57萬人被德國國內地方軍區佔有,20萬人給了空軍和海軍,還有15萬人因爲各種因素不適合打仗,這使得德國在蘇聯戰場的前線部隊只得到了32萬人的補助,在蘇德開戰前期有20萬人的後備軍已經補充了部隊,到了秋季德軍基本沒有後備兵源,這使得部隊缺額嚴重,在冬季未到來之前德軍的行軍已經到達極限。

德國混亂的後勤也使得德軍進攻出現遲緩。德國的軍用和民用的鐵路、水路運輸由國防軍統帥部運輸總監蓋爾克將軍負責,但是陸軍戰區的汽車運輸指揮權和運輸陸軍物資的責任都由陸軍總司令部軍需部長瓦格納將軍管理,而且前線物資的運輸需要經過波蘭,蓋爾克還要和波蘭總督弗蘭克協商運輸物資。這就是德國和蘇聯開戰時的德國後勤體系,可以說二戰德國混亂的官僚體制使得德軍的後勤極爲混亂,這使得德軍根本不可能發揮出巨大的戰鬥力。

另外鐵路運輸也是一個難點,因爲蘇德兩個國家的鐵軌軌距不一樣。蘇聯的鐵路軌距是1.524米,而德國是1.435米屬於世界通用的標準軌距,以至於德國鐵路部門需要把蘇聯的寬軌改爲窄軌,所以德軍的運輸還需要汽車,但是蘇聯糟糕的路面狀況使得汽車損失嚴重,1941年年底只有25%的車輛還可以使用。所以實際上阻礙德國進軍的是混亂的後勤,並非蘇聯的冬天,蘇聯的冬天則是加劇了這一進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