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貝克特是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到戈多了嗎?

貝克特是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到戈多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塞繆爾·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出生於愛爾蘭,早年來到巴黎。愛爾蘭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兼用法語和英語寫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留在法國從事文藝創作。開始他主要是寫小說,後來主要寫劇本。1952年他發表的《等待戈多》在1953年上演時獲得巨大成功。從此以後,他又創作了許多劇作,主要有《最後的一局》《啞劇》《最後一盤錄音帶》《快樂的日子》等,這些都屬於荒誕派戲劇。

貝克特是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到戈多了嗎?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作品着重表現人的心態、心理活動過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動障礙。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 《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戲劇主要以兩個流浪漢苦等"戈多",而"戈多"不來的情節,喻示人生是一場無盡無望的等待,表達了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的存在主義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普遍的空虛絕望的精神狀態。它發生的時間地點都是模糊的,佈景也是一片荒涼,只有一個小土墩,連樹都不長葉子。這樣的景象造成的氣氛是混亂和虛無的。

兩個主角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等待着一位身份不明的人物。他們一邊等,一邊用各種無意義的手段打發時光。他們經常顯得頭腦一片混亂,缺乏思維能力,尤其是極度地懼怕孤獨。本選段位於全劇偏前的部分,兩人正在用各種方法自娛。當愛斯特拉岡睡着時,弗拉季米爾叫醒他,說"I felt lonely"。兩人計劃上吊時,愛斯特拉岡沒有把死亡想得太嚴重,卻想到了只剩一個人活着太孤獨。雖然表面看來荒誕,但這些細節能觸及人心中最微妙的感受,從另一個意義上看,也非常感人。這部劇中表現的是二戰之後一種典型的惶恐、尷尬、無所適從的心理境地。兩人等待的結果,最後沒有說明,戈多派了一個男孩來說,他會來的,似乎有了希望。

貝克特是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到戈多了嗎? 第2張

然而,《等待戈多》終其一劇,戈多雖然始終不曾出場,卻在劇中佔着重要地位,因爲兩個流浪漢對他的等待構成了全劇的中心。有人認爲戈多是從英語"God"演變而來。"God"即神、上帝、造物主之意,故戈多暗指上帝;亦有人以爲戈多象徵死亡。當有人詢問"戈多代表什麼"時,貝克特說:"我要是知道,早在劇中說出來了。"

貝克特在《等待戈多》一劇中,大膽地運用了與荒誕的內容相適應的荒誕不稽的舞臺形式,打破了傳統戲劇的模式,體現了強烈的藝術創新精神。

從劇本的整體構思上看,它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沒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傳統的戲劇模式。劇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終沒有出場,5個登臺的人物,行爲荒唐可笑,記憶模糊不清,語言模棱兩可。全劇開場怎樣,收場還是怎樣;開始是等待戈多,最後還是等待戈多。因此,《等待戈多》就成了一出"靜止的戲",一出"什麼也沒有發生的戲",卻又是一出讓人期待會發生點什麼的戲。

在結構安排上,《等待戈多》運用了循環式結構形式。如幕與幕之間在內容上重複,每一幕的場景和生活片斷的重複等。這是個兩幕劇,但第二幕的劇情幾乎是第一幕的翻版。正是在這種循環中,它始終如一地重複着"等待"這一主旋律,很好地凸現了主題。

在語言上,劇中人物的語言能真實地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情緒。兩個流浪漢的對話,重複、I羅嗦,顛三倒四,沒有邏輯性,廢話連篇,陳詞濫調,給人以強烈的荒誕感,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們內心的絕望、不安和期待。有時,在荒誕不經的對話中穿插一些頗富機鋒的議論,又能讓人在滿紙荒唐言語中得到靈光一閃的體悟,領略到先獲我心的喜悅。

貝克特是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到戈多了嗎? 第3張

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斯林評論到,《等待戈多》裏的意象到底是什麼?兩個人自己認爲與另一個人有個約會,所以每天去等。最後有人送信說另一個人不來了,前一天的事第二天又重複了。我的解釋是這樣的。這個戲表達了一種想法:我們被推進這個世界,但不知爲了什麼。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爲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但又不能不想,我們既然來了,就要有所企盼。在等待的一天中就奔波忙碌,希望在這一天結束前揭開生存的祕密。人也許意識到人生是沒有答案的,這樣一來人可能會更自由。人在等待過程中要爲自己的等待尋找理由,沒理由也要製造理由,這就是生存的含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