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希特勒留給霸權國家的“遺產”:全民公投

希特勒留給霸權國家的“遺產”:全民公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保護族裔爲藉口,以地區“全民公投”爲手段,最後武裝兼併他國領土,這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故事。以“民意”入侵他國、擴張領土,是在歷史舞臺上曾被反覆上演的戲碼。其中最惡劣的一次發生在納粹德國時期。現在,讓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看看納粹德國是怎樣在國際社會的縱容和沉默下,以“民族自決”、保護日耳曼民族生存權爲藉口,一步步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民族自決”初試牛刀

薩爾河谷地區原本是德國一個盛產煤炭的小地區,這個地區的主要人口爲德國人,根據《凡爾賽和約》,一戰之後,此地由法國管轄並開採煤炭。在納粹黨的鼓動下,1935年1月13日,被分離出去的薩爾人舉行全民投票,以47.7萬票對4.8萬票的壓倒性多數要求重新併入德國。希特勒將此吹噓爲偉大的納粹黨的勝利,他對德國人宣稱:15年的不公正已經結束。

當年在《凡爾賽條約》問題上,英國與法國就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分歧,英國不願意對德國進行太嚴厲的制裁,更不願意肢解德國,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才能對法國有所牽制——英國人不希望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支獨大。因此,德國在薩爾地區的魯莽行動成功之後,當時英國的保守黨骨幹赫特伍德爵士、洛錫安爵士和外交大臣約翰·西蒙爵士都希望對德親善。英國的這種綏靖政策一直持續到德國進攻波蘭,爲納粹德國的擴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希特勒在薩爾地區得手之後,於1936年3月7日進軍萊茵蘭地區。萊茵蘭地區雖然在領土上歸德國所有,但作爲對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懲罰,這個地區成爲法德之間的軍事緩衝區,《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不得在此駐軍。希特勒採取了一次極爲冒險的軍事行動,派遣了一支由2.2萬人組成的軍隊和一支警察分遣隊開進萊茵蘭。希特勒的軍事冒險再次取得了成功。希特勒聲稱,進入萊茵蘭是“我一生神經最爲痛苦的時刻。假如法國人進軍萊茵蘭,我們只好在兩腿間縮回我們的尾巴,因爲我們能夠處置的軍事資源完全不足以組織一次普通的抵抗。”法國當時有90個師可以用來抗擊德國的軍事行動,但法國人卻由於國內政治動盪,在應該行動的時候毫無作爲,僅調動了13個師加強馬其諾防線的駐防。

希特勒留給霸權國家的“遺產”:全民公投

事後,3月29日,希特勒開始玩弄“全民公決”的戲法,他將對萊茵蘭的軍事行動付諸表決,這一次表決和薩爾地區人的表決不一樣,是由全體德國人蔘與的表決,在超過4500萬登記選民中的99%都參加了投票,最終以98.8%絕對性的支持率同意了希特勒的行動。投票採取的公開投票而非祕密投票的方式,如果有誰投了“反對票”,就可能被祕密警察發現,從而導致不良後果。由此可見這種表決的虛僞性。

希特勒在薩爾地區和萊茵蘭地區的行動儘管違反了《凡爾賽和約》,也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但與後期的行動相比多少還有“藉口”,因爲薩爾地區和萊茵蘭地區畢竟還算德國領土,正如洛錫安爵士所說:“他們畢竟只進入了自己的後花園”。

希特勒的膽大妄爲和國際社會毫無原則的沉默,嚴重助長了希特勒的囂張氣焰,納粹德國的侵略性很快擴展到周邊國家。

  貪婪成性,吞併奧地利

在德國統一之前,奧地利與德國在歷史上關係複雜,長期以來都屬於大德意志地區,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後來的德國則是由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實現了統一,同時將已經衰落的奧地利排出在德國之外,奧地利則與匈牙利組成鬆散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與匈牙利也各奔東西。

由於歷史原因,奧地利的主要人口爲日耳曼人,德語是奧地利主要語言,希特勒本人就是來自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在種族主義思潮影響下,希特勒攫取了德國政權,兼併奧地利成爲希特勒的一個重要政治目的。希特勒堅持認爲自己的祖國就是德國,他的信條是“共同的血統屬於共同的帝國”。而“德國政策的目的,是要鞏固和保存種族社會,並且把它加以擴大。因此這是一個生存空間問題”。奧地利與德國的“血緣關係”,使之成爲第一個被吞併的國家。

1937年11月,希特勒終於沒有按捺住兼併奧地利的野心,他開始對可能造成吞併麻煩的國家進行了試探,奧地利的盟友意大利明確表示不會干預,而英國則暗示,只要不使用武力,將採取中立立場,而法國也表示對兩國機構的同化不持根本的反對意見。在剪除這些障礙之後,希特勒開始行動了。

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鼓勵奧地利的納粹勢力謀殺了奧地利總理恩戈爾伯特·陶爾菲斯,後接任該國總理位置的是陶爾菲斯派的庫特·馮·許士尼格。許士尼格顯然沒有那麼順從,但也無力駕馭國內局勢,自希特勒執政以來,納粹黨對奧地利進行了大量滲透,奧地利的納粹黨對兩國合併進行了廣泛宣傳,奧地利的日耳曼族私下裏也認可兩國合併,許士尼格政府被迫接受了納粹政權在奧地利的代理人塞斯·英夸特加入內閣。

1938年2月12日,許士尼格與希特勒在上薩爾茨堡會面,對這位奧地利總理來說是一次致命的旅程。希特勒面對這位奧地利總理,對奧地利進行了嚴厲的攻擊,誹謗奧地利的歷史就是一部背叛的歷史,說:“在整個歷史中,每個民族主義的思想都被奧地利破壞了,”希特勒表示:“我現在能告訴你的是,許士尼格先生,我決定結束這一切,”希特勒還給出了一個兼併奧地利的時間表:“許士尼格先生,仔細考慮一下,我只能等到今天下午。”目瞪口呆的奧地利總理,懦弱地接受了希特勒長達兩個小時的攻擊和謾罵。

下午三時,許士尼格得到了希特勒開出的“合作清單”,清單的主要內容有:奧地利政府撤銷所有抵制納粹黨的禁令,釋放親納粹的犯人,任命英夸特爲內政部長,任命另一名親納粹分子爲國防部長,實行軍隊的軍官交換,將奧地利的經濟體系納入德國經濟體系中。這是一份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希特勒不允許對這個條件作任何修改,還故意安排凱特爾將軍與許士尼格打了一個照面,言下之意,如果不答應條件就將進行軍事佔領。

許士尼格被嚇壞了,當晚就在希特勒的這份文件上籤了字。不過,他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尾巴:根據奧地利憲法,文件需要總統簽字方可生效。

回到奧地利的許士尼格決定舉行全民公決,由全體奧地利人選擇奧地利的前途,這也是爲奧地利、爲自己挽回尊嚴的最後手段。希特勒得知這一消息非常惱怒,他擔心公決出現自己無法控制的結果,要求許士尼格立刻放棄這一做法。許士尼格再次屈服,隨後辭去總理職務,由英夸特接替了他。雖然英夸特擔任總理職務遭到奧地利總統米克拉斯的反對,但奧地利此時在實質上已經變成德國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人爲這位總統說話,米克拉斯只好妥協了。

1938年3月10日,奧地利被“合併”到德國,成爲德國的一個省,名爲奧斯特馬克,英夸特成爲“省長”。而許士尼格,這位窩囊的總理也被納粹政府逮捕關進了集中營,九死一生,直到納粹德國戰敗,才被盟軍解放。

爲了掩蓋納粹德國的侵略本質,希特勒在實際吞併奧地利後再次玩弄“全民公決”的花招,以便獲得法律上的依據,4月10日舉行全民公決,整個“大德意志”的贊成票是99.08%,奧地利部分更是高達99.75%。

國際社會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幾乎毫無反映,唯有英國表達了抗議——僅僅是抗議。


  瘋狂擴張,兼併蘇臺德

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是希特勒的夢想,第一個步驟首先要兼併蘇臺德。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戰後的新建國家,主要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此外還有匈牙利人、魯塞尼亞人等。蘇臺德處於德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國交界的地方,這裏聚集着三百萬說德語的日耳曼人,是德國一戰戰敗割讓出來的土地。希特勒以此地爲日耳曼人聚集地爲藉口,繼續玩弄“民族自決”的手段,以最終達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此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堪稱歐洲最民主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共和國的創建者托馬斯·馬薩里克和埃德華·貝奈斯都十分富有政治遠見,他們不願意和德國進行妥協,而是與法國和蘇聯簽訂了協定,以政治手段和輔助軍事手段保衛自己的國家。但法國國內政治動盪,自顧不暇,而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護則以法國的保護爲前提,實際上法國和蘇聯都是不可靠的盟友。

希特勒首先煽動蘇臺德的日耳曼人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當地的日耳曼人領袖康拉德·漢萊因則接受納粹政府提供的經費製造了許多恐怖主義活動,希特勒以此爲口舌,四處造謠,說日耳曼人受到了如何的欺凌。康拉德·漢萊因接受了希特勒的指令,提出卡爾斯巴德計劃,要求蘇臺德獨立自治,遭到了捷克政府的拒絕。希特勒下決心顛覆捷克斯洛伐克,並且着手製定入侵計劃,納粹德國開足宣傳機器,散佈“捷克人對蘇臺德日耳曼人犯下的可怕暴行”。

時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原本就是一個軟弱的綏靖主義者,在德國血腥擴張問題上,他將綏靖政策演繹到極致。張伯倫的格言是“打算放棄自己的一些東西,以便能換取到一些東西。”在他意識到英國將捲入一場危機時,他表示要“離開荊棘般的危險,得到鮮花般的安全”。這些態度爲他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定下了基調。

形勢危急之下,1938年9月13日,張伯倫發電報給希特勒,提出要親自與希特勒會晤,以和平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危機:“鑑於局勢日益嚴重,我提議立即前來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提議乘飛機前來,並且準備明天動身”。15日,張伯倫與希特勒舉行了會晤。會見中希特勒表示要下決心讓蘇臺德回到祖國的懷抱。當張伯倫感覺到希特勒態度的堅決時,他非但沒有制止希特勒的罪惡狂想,反而做起了法國人和捷克人的工作,希望他們滿足希特勒的願望。

希特勒留給霸權國家的“遺產”:全民公投 第2張

一週後,張伯倫與希特勒再次會晤,張伯倫受到希特勒極高的禮遇,因爲他說服了法國:在不舉行全民公決的前提下,將蘇臺德“移交”給德國。全民公決成爲政客們隨時操作、玩弄的把戲。但希特勒卻等不及了,他要求在9月26日即佔領蘇臺德,否則即發動戰爭,這引起了英國的強烈不滿,表達了強烈抗議。儘管如此,張伯倫在27日晚發表的廣播演說中,還是表達了綏靖政策的態度:“爲了在一個遙遠的國家裏我們對之毫無所知的人們之間的爭吵,我們居然在這裏挖壕溝,試戴防毒面具,這有多麼可怕,多麼荒誕,多麼不可思議!”歷史學家威廉·夏伊勒憤怒地譴責到,這是張伯倫“對德國獨裁者做出的下賤投降”。

在意大利調停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四國於29日和30日在慕尼黑召開會議,討論蘇臺德危機,但會議卻將當事國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另一個協作國家蘇聯排除在外,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由於英法害怕戰爭的爆發,決定將蘇臺德“移交”給德國,10月1日,蘇臺德被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就這樣被出賣了。

捷克爲此失去了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最富裕的工業基地。總統貝奈斯宣佈辭職,由埃米爾·哈查接任總統一職。

慕尼黑會議是歐洲綏靖政策的最高峯,但還沒有結束。

  痛下殺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屢屢以民族自決爲藉口實施擴張政策,並多次從中嚐到了甜頭,他決心故伎重演,徹底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對充滿勃勃野心的納粹政權,種族主義政策是滿足其擴張慾望最好的藉口。蘇臺德從捷克斯洛伐克領土分離出去以後,並沒有完全解決所謂的“民族問題”,在蘇臺德以外、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方依然散居着數十萬日耳曼人,而且還有三百萬的斯洛伐克人,以及魯塞尼亞人、波西米亞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這些都是希特勒徹底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藉口。

“民族自決”是希特勒屢試不爽的一副好牌,隨着他在奧地利、蘇臺德的屢屢得手,“民族自決”這副牌還是要打的,至於“公決”“移交”,對希特勒來說已經沒有必要了。

希特勒於1939年2月12日會見了斯洛伐克民族黨領導人貝拉·圖卡和日耳曼少數民族領袖弗蘭茨·卡爾馬欣,這兩人表示支持希特勒的主張,將斯洛伐克獨立出來,圖卡卑劣地對希特勒表示:“我將自己人民的命運交到你的手中,我的元首;我的人民等待從你那裏得到完全的解放”。一個將自己國家命運拱手出讓的人,究竟會得到怎樣的下場?

圖卡和卡爾馬欣的賣國行徑遭到總統哈查的強烈抵制,當即宣佈解散斯洛伐克和魯塞尼亞政府並下令戒嚴。隨後,斯洛伐克在希特勒的慫恿下宣佈獨立——這就是賣國賊們做出的回答。

與此同時,戈培爾掌管的宣傳部開足馬力四處造謠,說“捷克野獸擊倒懷孕的日耳曼女人以及捷克蠻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受到血浴”。造謠是納粹黨的拿手好戲,不僅在手法上與兼併蘇臺德時的手法一致,甚至連標題都不願意改動一下,可見其肆無忌憚,毫無廉恥。

可憐的老總統哈查病急亂投醫,與外交部長富蘭蒂斯卡·切瓦爾科夫斯基爲了挽救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跑到了德國向希特勒求助,在希特勒的威逼下,受盡屈辱,上演了外交史上極爲悲慘的一幕。

哈查的火車還沒有離開捷克國境,德國軍隊就佔領了捷克重要工業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發。到了德國以後,哈查先後受到希特勒、裏賓特洛甫和戈林的輪番恐嚇,歷史學家評價到,這是希特勒“一生事業中最厚顏無恥的一場戲”,希特勒先是例舉了“捷克斯洛伐克種種對不起德國和德國人的事情”,並且說: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之所以存在,完全出自自己的一片好心,如果不答應德國的條件“就會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毀滅”。戈林威脅到,如果捷克人不放下武器投降,就將用空軍毀滅布拉格:“如果我不得不轟炸布拉格的話,我將甚爲抱歉”。哈查被當場嚇得心臟病發作,經過緊急搶救才緩過氣來。

備受折磨的哈查,在納粹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的命令下給布拉格打了電話,勸說放棄抵抗。1939年3月15日凌晨3點35分,哈查被迫在希特勒事先爲他準備好的公報上簽字。公報說:“……會談中,雙方以完全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在日前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局勢。雙方一致認爲:所有努力的目標必須是在歐洲中部保衛安靜、秩序和和平……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宣佈:爲了對這一目標有所貢獻,並實現這一最終和平,他滿懷信心地將捷克人民和國家的命運交給德國元首。元首接受這一宣言,並表達了他的意圖,即讓捷克人民處於德國的保護之下,並保證他們的獨立發展符合自己特點的民族生活。”

公報簽字兩個多小時後,德國軍隊全面進入捷克,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消失了。

3月18日,英國和法國政府在國內民意的壓力下,纔想起來對德國政府提出抗議,德國人斷然拒絕了這些抗議。德國國務祕書馮·維茨薩克說:“我立刻把照會放回信封中,扔還給大使,並且說,我斷然拒絕從他手裏接受有關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一切抗議。”

當希特勒在波蘭問題上故伎重演的時候,被希特勒捉弄得筋疲力盡的國際社會終於清醒過來,這一次,波蘭沒有滿足希特勒的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綏靖主義者們得到的是一場世界性的殘酷戰爭,全世界爲之付出極爲高昂的代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