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希特勒爲何沒造出核彈?外媒:德國核技術已落後

希特勒爲何沒造出核彈?外媒:德國核技術已落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智謀者網站1月26日發表題爲《希特勒的物理學家與核彈》的文章,作者爲斯文·費利克斯·克勒霍夫,全文編譯如下:

核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維爾納·海森堡1948年在給荷蘭數學家巴特爾·倫德特·範德瓦爾登的一封信中說:“如果給希特勒造原子彈,我絕對認爲這是一種犯罪。”

海森堡和其他若干位物理學家1957年共同發表了著名的“哥廷根十八人”宣言,反對西德研製核武器。但是,對於爲希特勒研製這種終極武器,海森堡真的沒有任何內疚嗎?德國新聞頻道N24正在播放紀錄片《希特勒的科學家與核彈競賽》,作爲其《斯特凡·奧斯特帶你時間旅行》系列節目的一部分,這部紀錄片總結了德國研究核彈的確認事實。結果,海森堡的形象並不好。

希特勒爲何沒造出核彈?外媒:德國核技術已落後

核反應堆的首次試驗發生在1940年初夏的漢堡大學,當時德軍正在西歐乘勝挺進。但保羅·哈特克和他的核化學家團隊沒有足夠氧化鈾往下進行試驗。他們理解連鎖反應的理論,但從未在實踐中做到。但是,德國陸軍武器局當時認定,值得投入幾支科學家團隊研究這種新的超級武器。這些德國科學家並不擔心敵國可能也在開展類似研究。因爲難以描述的自大和無知,海森堡、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和其他德國科學家以爲他們遠遠領先於任何潛在的競爭對手。

這並不奇怪。一戰前後,柏林都是全球理論物理學的中心。最精英的學子和年輕科學家紛紛涌向達勒姆郊外富人區的威廉大帝研究所,那裏號稱“德國的牛津”。誰要是想在覈物理學領域有所建樹,進入一所德國大學被視作必經之路。除柏林之外、卡爾斯魯厄、萊比錫和哥廷根的大學也都享有盛譽。像阿爾貝特·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乃至海森堡也都極具吸引力。

納粹1933年上臺並驅逐所謂的“猶太”物理學家以後,這一切都結束了。很多傑出的年輕學者離開德國,比如匈牙利人愛德華·特勒離開了哥廷根,漢斯·貝特離開法蘭克福。用納粹的術語來講,漢斯·貝特屬於“半猶太人”。他倆都到了美國,加入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團隊,專門開展稱作“曼哈頓計劃”的美國絕密核武器研究。

但是,德國的核物理學研究仍在持續。海森堡在1939年12月寫給德國陸軍武器局的一封信中總結了他們打算實現的目標:“濃縮鈾235是確保機器體積小(約1立方米)的唯一辦法。此外,要製造出比目前最強大的炸藥威力還要強大成百上千倍的炸藥,這也是唯一的方式。”海森堡後來全程參與這方面的研發。他屬於“鈾俱樂部”小組,並且考慮了軍隊可以如何使用它。但是,美國有幾乎無窮無盡的資源,德國物理學家從納粹領導層那裏得到的資源卻非常有限,因爲他們確信自己馬上就能獲得勝利。

不過,德國科學家從未接近造出可使用的核彈大概並非出於這個原因。德國戰敗之後,這些物理學家被關在英國“農園堂”並受到監視;當時,他們仍然沒有弄清核裂變武器的理論原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