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愛國詩人屈原之死疑雲:自殺說未必是事件真相

愛國詩人屈原之死疑雲:自殺說未必是事件真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詩人之死,早已成爲人們熱衷談論的話題,而最早的一次中國詩人殉難,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屈原。先秦人視死如歸,確實是一個罕見的文化景象。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春秋戰國時代那樣,對死亡(自殺)保持着極度的輕蔑,彷彿只是一次短暫而炫目的反生命旅行。

愛國詩人屈原之死疑雲:自殺說未必是事件真相

網絡配圖

從西漢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直到今日,所有的人都堅信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江自沉的動人故事,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裏描述說,屈原在最後的日子裏寫下了遺囑《懷沙》在發出“人生在世終須死啊,對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愛”的嘆息之後,就懷抱着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而死。

其中的一個證據,是收錄在《九章》組詩裏的《漁父》一文。這是中國最早的紀實文學之一,其中載有屈原對漁父(隱士的化身)的動人對白。屈原披頭散髮地來到江邊,在荒野草澤上邊走邊悲憤長吟,神色憔悴,形體瘦弱。他對陌生的漁夫說,我寧可跳進湘水,葬身漁腹,又怎麼能讓自身的皓然清白,去蒙上世俗的塵土呢?這一表白,似乎可以再度證明屈原懷有強大的自殺情結。但這篇《漁父》是典型的“他者敘事”:它只是一份旁觀者的記錄,而不是屈原的自我陳述,所以還是不夠充分有力。

愛國詩人屈原之死疑雲:自殺說未必是事件真相 第2張

網絡配圖

被用以證明屈原自殺的主要證據,其實就是他被放逐後所寫的《懷沙》。詩人在詩中這樣宣稱:自殺的信念已然確定(“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的柔軟泥沙(“沙”)。

但《懷沙》也像是根據其自殺傳說而炮製的僞作。《九章》的格局除了《橘頌》是四字詩經體外,都是工整的六字體(不包括語氣詞“兮”),唯有《懷沙》四、五、六字句相混,猶如一個民間藝人在對屈原展開精神仿寫,卻又完全不顧屈原本人的書寫習慣,而且語詞風格也與其它相異,所以有人懷疑它和《遠遊》、《卜居》和《漁父》之類,都不是屈原的手筆,卻又被人精心編入《楚辭》,以此作爲屈原自殺的明證。這種蹊蹺的情形,反而引發了我們的注意。

愛國詩人屈原之死疑雲:自殺說未必是事件真相 第3張

網絡配圖

漢代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的《楚辭》注本,其“嚴謹性”曾受到“疑古派”史學家顧頡剛的嚴重質疑,指責這對父子是歷史造僞的大師。但他們蓄意篡改《楚辭》,費勁地僞造屈原自殺的史實,似乎缺乏強烈的動機。在我看來,僞造屈原“遺囑”和“旁證”的人只能是屈原的同代人。爲什麼當時有人要僞造他的自殺遺書?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企圖掩蓋死亡的真相。這迫使我們發出下列追問:那麼,究竟什麼纔是屈原死亡的真相?

回答只有一個,那就是謀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