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乾隆皇帝開創了大清盛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發展鼎盛,達到了我國封建時期的最高峯。當然,歷史並不只是光輝的、先進的一面,還有其黑暗、落後的另一面。大清恰恰也是在乾隆時代,由盛轉衰、走向了下坡路。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乾隆朝人口膨脹,大大超過了耕地面積的增加,人均佔有耕地數量迅速減少,加上土地兼併嚴重,社會財富被集中到少數貴族、官僚、地主的手中,並且連年乾旱,災荒頻發,吏治敗壞,階級矛盾逐步尖銳化,廣大貧民生計艱難,不得不鋌而走險。

下層的反抗鬥爭從零星分散的抗租抗糧,逐漸走向豎旗建號的大規模、有組織的武裝鬥爭。乾隆三十九年,山東臨清爆發王倫起義,在運河沿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上發難,打破了近一個世紀中原無戰爭的昇平局面。

接着,乾隆四十六年、四十八年,有甘肅蘇四十三和田五領導的回民起義;乾隆五十二年有臺灣林爽文起義;乾隆六十年有貴州湖南的苗民起義;至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爆發,聲勢浩大,鬥爭持久,形成了對清王朝一次強大的衝擊波。

乾隆禪位之日,星星之火,已燃燒稱燎原之勢。此後,全國進入干戈擾攘、戰亂頻發的時代,歷經嘉慶、道光兩朝50多年,清廷顧此失彼,疲於奔命。這場社會大動盪一直持續到近代的太平天國起義。

乾隆執政時期,既創造了大清盛世,晚年又矛盾叢生,那麼他在哪些方面存在失誤呢?總結起來,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第2張

其一,重滿抑漢

清政權實質上是滿漢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只佔人口極少數的滿族必須團結漢族地主和知識分子,才能保持穩定的統治,乾隆帝基本沿襲了這一傳統政策。儘管他本人浸透了漢文化的薰陶,但他對漢族的警惕、防範幾乎超過了清代其他帝王,他對漢族大臣和綠營兵很不信任。

杭世駿在乾隆前期批評當時天下巡撫滿漢參半,而總督則無一漢人。終乾隆之世,情況大抵如此,出任總督的漢人極少。乾隆時期,當政的文武大臣,前有鄂爾泰、訥親、傅恆、張廣泗、舒赫德、兆惠,後有阿桂、和珅、福康安都是旗人,只有張廷玉、于敏中少數漢員,身居要職,而他們也僅是供奉內廷,述旨撰詔,相當於皇帝的祕書,不是實際的決策者。

當時,滿漢矛盾雖然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始終是影響政治的重要因素。乾隆帝致力於保持滿族的文化習俗和尚武精神。他認爲這是清王朝長治久安的保證,他說:“馬步箭乃滿洲舊業,向以此爲要務,無不留心學習。今國家昇平日久,率多求安,將緊要技藝全行廢棄不習,因循懦弱,竟與漢人無異,朕痛恨之。”

儘管乾隆帝再三告誡,並採取了種種措施,可是事與願違,八旗貴族生活驕奢、浸染漢俗、廢棄武事的趨勢愈演愈烈,竟不可遏止。而一般旗人,雖有額俸,但清廷禁其從事生產和經商,致使日益滋生繁衍的滿族衣食無着,發生了嚴重的生計問題,可說是愛之適以害之。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第3張

其二,文化禁錮

乾隆朝有文化繁榮的一面,不幸的是這種繁榮並未導致思想在性質、內容上的飛躍,反而時常遭到風刀霜劍的凌逼摧殘。乾隆朝的文字獄和禁燬書十分苛嚴,有人估算乾隆朝文字獄有130多起,比康雍兩朝大大增加。且多屬捕風捉影,硬加莫須有的罪名。

士子吟詩作文,用字不慎,即招飛來橫禍,乾隆朝因文字得罪的多是下層知識分子,罪名大多是影射譏訕,觸犯聖諱,措詞不當,實際上並無鮮明的反清思想。

魯迅先生對乾隆朝文字獄有個說法:“有的是魯莽,有的是發瘋,有的是鄉曲迂儒,有的不識忌諱,有的則是草野愚民,實在關心皇家”。由於乾隆帝以文字罪人,民間互相揭告,往往以細微仇隙,陷人死罪,官吏們怕失察受責,故意羅織罪狀,張大其詞。

爲什麼乾隆帝中葉文網嚴密,文獄迭起?這實際上是統治階層對下層人民反抗的預防性反應。當時,大規模武裝鬥爭尚未展開,但零星的反抗已漸頻繁,乾隆帝日益感受到來自下層反抗的威脅,企圖加強思想統治,顯示鎮壓手段,以防不測,以儆效尤。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第4張

這種預防性反應出自統治者謀求安全的心理,罪名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嚴厲的懲處使社會懾服,將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可能的叛逆者的頭上。

文字獄的惡劣影響,使得知識分子對現實,甚至對歷史不敢議論,噤若寒蟬。龔自珍說:“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爲稻粱謀”,這正是乾隆時知識分子們共同心態的寫照。

其三,閉關鎖國

乾隆朝另一項政策失誤,是變本加厲實行閉關政策。他雖然並不拒絕對外通商,但規定只開廣州一口,制定了詳細的章程,限制中外交往和貿易,並強化了作爲貿易中介的行商制度,形成了對外封閉的嚴格體制。

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政府派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在熱河覲見皇帝,提出擴大貿易的要求,但在覲見禮節上發生嚴重的爭執,英國使團被拒。毫無疑問,馬戛爾尼使團代表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所提要求包含着侵略性的條款,一定程度上會給中國帶來消極的影響。

但當時的英國尚不能向中國發動武裝進攻,只能採取和平談判的手段,謀求進入中國。中國也迫切需要疏通外交渠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擴大視野,以瞭解世界的潮流,改變中國與世界的隔離狀態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第5張

然而,乾隆帝沒有感到和外部世界加強聯繫和交往的緊迫性,他以天朝上國自居,輕視和蔑視外國,因使團的禮節不周,心中不快,砰然關閉了談判的大門。

自大心理與愚昧無知矇住了乾隆的眼睛,錯過了認識外部世界的一次機會。中英兩國如同兩艘巨大的航船在逐漸接近,中國方面,從維護統治出發,希望與外部世界保持安靜而隔離的局面,併力圖取得外國表面上的臣服,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

而處在產業革命中的英國卻在全球尋找殖民地,開闢商品市場。兩個國家的制度、傳統、追求的目標完全不一樣,一場大規模的衝突將不可避免。

乾隆帝作爲18世紀中國最高的統治者,不但絲毫沒有覺察,而且,他的政策堵塞了其臣民和後人去了解、探索外部世界的渠道,這反映了乾隆帝思想保守落後的一面,其影響深遠,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惡果,應對歷史負重大責任。

除了上面幾點外,在評論乾隆帝的是非功過時,巡幸和土木兩件事也是人們熱議的話題。這裏也有必要做一個簡單的論述。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第6張

乾隆帝一生到各地巡遊,曾六次南巡,八次去山東、四次去盛京,五次西巡,一次到河南。至於熱河避暑,木蘭秋獮更多不可勝計。有人統計他一生的巡幸活動達150次之多。

乾隆朝國力強盛,財政充盈,故大興土木。60年間,擴建和修建圓明園、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加上康熙修建的暢春園,形成了“三山五園”的園林格局。他又大規模改建、擴建皇宮、中南海、北海以及寺廟、房舍、道路橋樑、城垣、兵營、官署。其規模之大、用工之精、耗帑之多以及藝術水平之高,爲歷代所不及。

巡幸和土木都要花費許多錢財,歷代均視爲勞民傷財的弊政。連乾隆自己都說:“工作過多、巡幸時舉二事,朕側身內省,時耿耿於懷。”

但不管他人或是乾隆自己怎麼看,平心而論,巡幸、土木應該一分爲二進行分析。這裏面當然有勞民傷財的一面,但如果轉換一個視角,作爲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的君主,重拱端坐,深居宮禁,雖然省錢省力,但是不接觸社會,不瞭解情況,對運籌決策、用人施政是不利的。

歷史上有許多從不出巡的皇帝,很多是昏庸之輩,而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明成祖、清康熙帝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卻到處巡遊。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第7張

巡幸是封建君主與社會保持聯繫的一條渠道,雖然很狹窄而又間接,但對一個生長深宮與世隔絕的皇帝來說,保持這一點聯繫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乾隆出巡當然包含遊山玩水的動機,但還有政治和經濟的目的。如視察黃河、運河、浙江海塘,打圍習武、訓練士卒,考察官吏治績、農業收成,風俗民情等等。

至於大興土木,在乾隆自屬欣賞享樂的浪費行爲,客觀上卻又是進行城市建設、美化自然環境之舉。那時候國家財力充足,在養兵給餉、軍事征戰、減免賦稅、賑濟災荒、興修水利等方面花費了大量的帑銀之外,國庫藏銀仍多達每年財政收入的兩倍。

乾隆時代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建設,不可能投資工廠、鐵路或科學事業,富餘的資金可能的流向是編纂圖書的文化工程,以及建造園林、宮殿的環境建設。在各類工程修建中,普通的民衆同樣得到了實惠,清廷用工、用料不是勞役和徵索,所謂“物給價,工給值,絲毫不以累民,而貧者轉受其利。”

或許連乾隆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大興土木的時候,這些建築如今都成了文物遺產和旅遊資源。可以想象,假如沒有乾隆,北京城將會是另外的樣子

大清王朝爲什麼在乾隆時期由盛轉衰?乾隆做了哪些失誤的事情? 第8張

作爲後人,我們在評價古人的時候不能過於苛求,乾隆皇帝創造了盛世,這是應該肯定的一面,畢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這個能力的。同時,在盛世時期爆發出的種種矛盾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所謂是非功過任評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