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朱元璋厚葬常遇春,爲什麼沿用北宋名臣的葬禮?

朱元璋厚葬常遇春,爲什麼沿用北宋名臣的葬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今天的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閃電河畔,有一座古城遺址,對於草原遊牧民族來說,這座古城意義重大,早在金朝時期,這裏被稱爲景明宮。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在這裏築新城,取名開平府,後來,這裏被稱爲元朝的“上都”,此地和元朝的“大都”、“中都”併成爲元朝三大都城。在洪武二年,一代名將常遇春帶領9萬大軍,攻破上都,從此,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徹底北逃,再也沒敢向南半步。然而,常遇春在凱旋時,卻意外病逝,成爲一大遺憾

朱元璋厚葬常遇春,爲什麼沿用北宋名臣的葬禮?

常遇春死後被追封爲“開平王”,和他攻下開平府有很大關係。在15年前,朱元璋仍在創業階段,當時正準備攻打和州,朱元璋騎馬經過田間,一個大漢一躍而起,說要投奔朱元璋。朱元璋還以爲大漢是因爲餓肚子纔來參軍。後來細問才知道,這位大漢名叫常遇春,本是山上的土匪,本不愁吃喝,只是覺得當一輩子土匪太窩囊,所以才下山。常遇春在田野裏睡了一覺,夢見老天對自己說“主人來了”,起身便見到了朱元璋,從此跟定了朱元璋。

常遇春逐漸成爲了朱元璋身邊的頭號先鋒官,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之戰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公元1367年,張士誠滅亡後,朱元璋打算派兵北伐元朝,對着衆位將領,朱元璋說:

“諸將,持重有紀律,得爲將之體者,無如徐達;百萬之衆,勇敢先登,摧鋒陷陣,無如常遇春。”

朱元璋認爲,徐達是穩紮穩打的帥才,而常遇春,時候攻城拔寨的猛將,無人能敵。這句話可以直接印證常遇春在朱元璋心目中較高的地位。於是,朱元璋派徐達和常遇春領兵北伐,第二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那年,常遇春攻下元朝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逃到了開平府。

朱元璋厚葬常遇春,爲什麼沿用北宋名臣的葬禮? 第2張

對於朱元璋來說,元朝在中原的統治雖然結束了,但只要元順帝還在活着,就永遠是個威脅,於是朱元璋派常遇春帶領九萬精兵攻打開平府。常遇春作戰,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勇”,常遇春總是衝到最前面,鼓舞將士們奮勇殺敵。第二是“快”,常遇春不擅長打持久戰,但他速戰速決的能力,不輸給任何人。常遇春沒等蒙古人做好部署,就衝到了開平城下。《明實錄》僅僅用8個字來描述這場戰爭:“開平王至,薊北皆平!”

常遇春雖然取得大勝,但在凱旋途中,生了急病病,大軍駐紮河北柳河川時,常遇春暴病而死。這位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的明朝開國將領,年僅40歲而終,他沒有死在戰場上,成爲一大遺憾。

常遇春的去世,讓朱元璋一時難以接受,這位曾幫自己打下半壁江山的猛將,多次拯救朱元璋於危難,但斯人已逝,朱元璋能做的,就是高規格的安葬常遇春。當常遇春的靈柩到達南京城外時,朱元璋帶領太子朱標和文武大臣親自出城迎接,對着常遇春的遺體,朱元璋泣不成聲。禮部爲常遇春制定了喪葬儀式,按照宰相的高規格來給常遇春制定葬禮儀式,但朱元璋仍不滿意。常遇春雖然功高,若想再提高葬禮規格,實在無先例可循。禮部官員苦思冥想,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先例,那就是北宋名臣、開國功勳、韓國公趙普的葬禮。

朱元璋厚葬常遇春,爲什麼沿用北宋名臣的葬禮? 第3張

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智囊,在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關鍵環節,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曾因“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聞名於史書。趙普去世後時,宋太宗趙光義給了他極其隆重的葬禮。《宋史》雲:

廢朝五日,爲出次發哀。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上撰神道碑銘,親八分書以賜之。遣右諫議大夫範杲攝鴻臚卿,護喪事。縛綃布各五百匹,米麪各五百石。葬日,有司設鹵簿鼓吹如式。

趙普去世時,宋太宗爲他輟朝五日,追贈尚書令、真定王。並且皇帝親自寫神道墓碑,這種葬禮儀式,超出了歷代開國功臣的規格。例如,唐朝開國功臣李靖去世,李世民給他“輟朝三日,追贈師徒”的待遇。朱元璋沿用了趙普的葬禮規格,爲常遇春輟朝五日,朱元璋你親自爲他舉辦發哀禮,親自爲他書寫神道碑。追封常遇春爲中書右丞相、開平王,配享太廟,居功第二。

常遇春的葬禮雖然和趙普規格相同,但歷史評價上,二者卻略有不同。趙普幫趙匡胤建立宋朝,功勳卓著,但他精於算計,並不是純臣。常遇春號稱“常十萬”,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在官場上常遇春也是至誠之人,常遇春的品質,值得朱元璋珍視,更值得歷史銘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