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歷史解密:秦朝的人才體制爲何讓很多窮人絕望?

歷史解密:秦朝的人才體制爲何讓很多窮人絕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曆代人才體制中,“科舉制”壽命最長,自隋唐起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中國帝制的結束;而壽命最短的人才體制是哪個呢?當屬秦朝的入仕途徑——“推保舉”。

開創了中國諸多首創的大秦王朝,它的“推保舉”選才制同它的王朝壽命一樣,早早走入了死衚衕。這是爲什麼?

且先看秦朝“推保舉”之端倪,它主要有四原則:

其一,被推擇者需有善行,有良好的品質。

其二,有一定年齡限制。根據秦律《內史雜》規定,“除佐必當壯以上”。《禮記·曲禮》曰:“三十曰壯”。可見,秦時爲吏者必當壯年——30歲以上。

其三,家貧者不得被推擇,據秦簡《法律答問》可知,秦基層官吏系由豪帥擔任,一般貧民並無進身之望

其四,實行保舉制,即推舉選擇者和任用者要對被“推舉選擇”者承擔法律責任。據《史記·范雎列傳》,范雎保舉鄭安平任將軍率領秦軍擊趙,結果鄭安平投降於趙,范雎因此受到牽連,“罪當收三族”。

歷史解密:秦朝的人才體制爲何讓很多窮人絕望?

根據以上四項原則的一、三條,當時的窮人均看不到“出人頭地”的希望。

由鄉里宗族長老保舉,向朝廷推薦人才。這種制度大有弊病,宗族長老品評人物,多有私心,人不納賄,則賢才亦不被推薦,能吹能拍又能送的,則不論其才德如何,皆薦舉做官。有時即使是鄉里無賴之輩,也能混進官場。

當時的不少有識之士看出了這種人事制度的弊端,提出附加考試。然而,這畢竟沒有解決人才的海選問題,很多不向推薦人行賄的寒門子弟依然無法獲得“准考證”,而一批“有關係”的無賴、僞君子則濫竽充數、混進了考場

比如貧民出身的韓信,“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因爲是窮人子弟,奇才韓信當不了官,又不會經商謀生,所以幾乎到了吃百家飯的叫花子地步。他的母親死後,他窮得沒錢辦喪事,鄰里和市井無賴都看不起他甚至羞辱他,深受刺激的他,對這種人才體制一定深惡痛絕,不能不說,是無望的體制,使他埋下了跳到體制外、幹一番大事業的志向。

家境稍好的劉邦在秦朝的“推保舉”選才制下,比之韓信,命運稍好些。據《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就是通過被“推保舉”,成爲沛縣泗水亭長。那麼,是誰推舉了他呢?

一是鄰里百姓的推舉。二是秦朝縣吏蕭何等人的保舉。少年劉邦時時以“信陵君”自居,乃好事之徒,但蕭何獨具慧眼,偏愛這個無賴。之後的窮人子弟韓信,也是經過蕭何的大力推薦,從造反的“野路子”上,乘上了“入仕”的快班車。

在秦朝的人才體制下,永遠看不到希望的兩個人,一個窮人,一個無賴,一起做了這個王朝的掘墓人。他們的身後,還有一個寄生於這個體制的小吏蕭何。窮人,無賴,小吏,聯合起來向這個王朝人事制度發起挑戰,這實在是對秦朝人才體制的巨大嘲諷。

儘管後來的科舉考試製度也有弊病,但它的最大優點就是相對公平,剷平了準考的門檻。即以考生的分數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統、貧富以及彈性極大的所謂“德行表現”作爲錄取標準。比起令窮人子弟絕望的秦朝“推舉保”來,還是質的進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