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的蘇軾爲什麼仕途非常不順?

歷史上的蘇軾爲什麼仕途非常不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蘇軾爲什麼仕途非常不順?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中國,如果說到偉大的文學家,你可能會想到很多人,但是如果說到文豪兩個字,則基本上就是說蘇東坡無疑了。

蘇東坡的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一個快樂的人,文章詩詞都寫得充滿了豪邁之情,提到文學水平他不敢說第一,但論起來豪氣,恐怕也就只有李白能和這個蘇大學士相提並論了。

而且論起來親近程度,東坡先生要遠超過那個狂狼的李白,很多人喜歡李白,是把他當做是偶像來崇拜的,畢竟一輩子游山玩水,吃喝玩樂,隨手一揮詩文,就是半個盛唐,這樣的人物,你除了佩服的五體投地之外,也只能是覺他李白就是神仙一樣的存在。

東坡先生就可愛親近得多,無論是詩文還是人生,蘇軾給我們的感覺,彷彿就在我們身邊,陪我們聊天,陪我們說笑。

蘇軾多才多藝,通曉他那個時代裏幾乎每一種重要的學問和技藝。

歷史上的蘇軾爲什麼仕途非常不順?

論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寫詩,他是詩壇領袖,代表着宋詩的最高成就;論填詞,他是豪放詞的創始人;論書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論繪畫,他是湖州派的一員主將;論學術,他是蜀學的旗幟,而且在儒學以外,他對佛學和道教的知識遠在很多高僧和著名道士之上;即便論到日常生活,他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東坡肉就是他的發明。

他很聰明,很有幽默感,情商也極高。他不但文藝搞得好,做官竟然還很務實,完全沒有李白、杜甫式的詩人氣,每到一任都很能做出政績。

即便是最挑剔的人,也很難找出他的缺點。在全部的中國歷史上,都很難找出這樣的人了。所以蘇軾被後人奉爲偶像,奉爲人生楷模。

但這樣近乎完美的蘇軾,卻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仕途很不順,不是那種說偶爾得罪了誰,一時的不順,而是整個一生都很不順。

仕途坎坷,經歷挫折,我們後人可以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但對於蘇軾本人這個親歷者而言,肯定是一場人生的災難。

而且蘇軾是那種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所處的時代,也算不上是政治黑暗的年代,爲什麼偏偏這樣一個蘇軾,一生都會仕途如此不順呢?

讓我們追本溯源嗎,看看蘇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和他所處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01)父親的特殊教育

現在教育內卷化是個很熱門的話題,中學生做不完的作業,普遍睡眠不足,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但這個並不是現代纔有的問題,實際上,自古以來就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說法,古代人爲了讀書,爲了科舉,那也都是拼了老命了。

范進一直考科舉考到老,聽說中了舉,直接發了瘋,就是科舉制下,讀書人的真實性寫照,而蘇軾也趕上了科舉時代,而且是科舉制最繁榮的時代,北宋時期。

蘇軾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爲自己有個“好父親”,不過這個好是加了引號的,蘇軾的父親很特別,因爲他的人生很失敗。

蘇軾的父親是蘇洵,文學史上三蘇是標杆一樣的存在,父子三人同爲大文學家的,三曹算是一個,也算是文學史上少有的奇蹟了。

但這個蘇洵,年輕的時候可不是這個樣子,年輕時代的蘇洵,人生規劃和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一樣,以考試做官爲目標。

但他的性格有幾分像李白:自視太高,看不起應試教育。如果蘇洵活在唐代,大概會像李白一樣繞開科舉考試,但宋朝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蘇洵看不到讀書的前途,索性扔下書本,過起了東遊西蕩的日子。到了27歲那年,他終於想通了:如果不肯一輩子一事無成,就必須硬着頭皮完成應試教育。

但很遺憾,強扭的瓜畢竟不甜,蘇洵每考一次就落榜一次。

你是不是感覺蘇洵很失敗,這個時候,估計他該考慮練小號了,跟現在大多數家長一樣,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自己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拼命的學習,考一個好學校,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但蘇洵不太一樣,他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而是首先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既然想開了,從此不再爲了考試做官而讀書了,那就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書吧,並且,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寫文章吧。

至於教育子女,今天我們知道,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拿一套自己認可的,卻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東西灌輸給子女,而是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子女的表率,因爲最核心的學習能力不是聽懂道理然後付諸實踐,而僅僅是最單純的模仿。

蘇洵從此按照自己喜歡的書來讀,這跟考試做官的應試考試,可完全是兩個層次,從此之後蘇家父子的見識可就不一樣了。

蘇洵通過言傳身教,蘇軾和蘇轍也都讀了大量的非考試類書籍,拓寬了眼界,這對蘇軾日後能成爲一代大文豪密不可分,畢竟純粹的技巧是不足以支撐蘇軾的大名,只有深邃的思想,才能讓文章流傳千古,比如《前赤壁賦》就是足以媲美《蘭亭集序》的好文章,發出了對時間,對人生的思考。

(02)少年英才

從來沒有誰的命運,同時代大勢捆綁得如此密切,蘇家人的命運,尤其是蘇軾的命運,則完全和那個時代牢牢綁定。

蘇洵父子三人,終於成了時代的弄潮兒,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川迎來了一位新任長官,名叫張方平。

第二年,蘇洵帶着蘇軾拜訪張方平,這是改變蘇家命運的一次會面。一年之後,蘇洵父子三人帶着張方平寫給朝廷大佬的熱情洋溢的推薦信,進京趕考去了。

古代的文章分爲駢文和散文兩大類型,散文出現得早,所以也叫古文,於是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的運動被稱爲古文運動。

在古文運動裏最突出的人物就是所謂“唐宋八大家”,這八大家裏,唐朝佔兩位,韓愈和柳宗元,宋朝佔六位,分別是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三蘇”。

其中真正全力以赴,向天下人號召寫散文的,唐朝只有韓愈,宋朝只有歐陽修。爲什麼要提倡寫散文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散文比駢文務實,不需要太多形式主義的束縛,所以散文名家通常都有務實的作風。

歐陽修提倡散文,當然希望得到迴應,但移風易俗的事情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看到同類就會格外激動。

宋朝的散文六家裏邊,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王安石是歐陽修家裏的常客,彼此都很熟悉,當歐陽修忽然從遠方而來的“三蘇”那裏嗅到了同類的味道,激動得簡直有些失態。

在他看來,蘇洵就是當代荀子,文章天下第一,蘇軾更是後生可畏,自己應當走下文壇宗主的寶座,給他讓路。

歐陽修產生的同類感到底有多強呢,有一件事特別可以說明問題。在考試的時候,擔任的主考官的歐陽修本想把蘇軾的文章定爲第一名,但因爲宋代科舉實行糊名制,考官在判卷的時候看不到考生的姓名,歐陽修看這篇文章的風格,太像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如果定爲第一名,怕別人說閒話,權衡再三,只好讓這篇文章屈居第二了。

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蘇軾早幾年出道,或者並沒有一位歐陽修發動古文運動,又或者歐陽修在蘇軾出道的時候並沒有位高權重,蘇軾的人生會有多大的不同呢?

至少我們可以準確地知道,如果把王安石換在歐陽修的位置,“三蘇”將會永無出頭之日,這種大勢的變化,讓從小熟讀各類書籍的三蘇佔盡了先機,從此三蘇扶搖直上,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

但偏偏蘇軾這一生,遇到的暗流不止這一次,蘇軾文章寫得好,恰好又遇見了歐陽修,這是極其幸運的事。

陶淵明的詩就寫得很好,但是活着時候沒人欣賞,也可以說是他活着的時候,不流行他這樣風格的詩,蘇軾的文章趕上了好時候,但蘇軾的仕途,卻趕上了北宋最差的時候,再加上蘇軾的個性,讓這種情況一差到底。

(03)雙商極高

年輕人一般容易犯恃才傲物的毛病,但蘇軾是個情商智商都非常高的人,他年紀輕輕就非常懂得處理好和朝中老臣的關係,這一點實在熟讀歷史,總結了賈誼失敗的教訓得來的。

他用積極的精神和謙卑的態度待人接物,幾乎在老幹部那裏贏得了一致的好感。宋仁宗也喜歡他,把他看作未來的國家棟梁。

蘇軾怎麼去搞人際關係,我們可以看看他在考中進士之後寫給閱卷老師梅堯臣的一封感謝信。這封信,今天的中學語文課本就有收錄,題目是《上梅直講書》。

這封信的特點,一是措辭懇切,二是馬屁全都拍到點子上了。如果你不覺得這有什麼難得,可以對照一下李白同類型的名文《與韓荊州書》。

李白的文采絕不在蘇軾之下,但他無論夸人還是自誇,一概天花亂墜,無論要求還是承諾,通通大言不慚。

回過頭來再看蘇軾,就能看出蘇軾的感謝信真是用了心的,能放低自己,充分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蘇軾很聰明地以賈誼爲前車之鑑,肯爲人際關係用心,朝廷元老也很樂於結交蘇軾這種明日之星。蘇軾的腳下,分明已經展開了一條金光大道。

蘇軾贏得老朝中一衆老臣也就是當權派的好感,按理說無論朝局發生如何的變化,蘇軾的仕途應該說是差不到哪裏去,但偏偏蘇軾的仕途卻非常差。

這好比是蘇軾在一艘大船上面,他在船上打造了各種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良好的人際關係,充足的食物,甚至是暈船的藥,總之蘇軾準備好了一切,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條大船卻徹底翻了船。

我們常說不要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王安石偏不,號稱拗相公的他,硬是把當時所有的當權派都打翻了,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神宗皇帝爲了變法,對王安石是百分之百信任,只要是反對新法的,輕則貶到地方做官,重則一擼到底,甚至是下獄流放。

當時幾乎所有的當權派和正人君子都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也在其中,又因爲他名氣實在太大,所以成了新黨重點打擊的對象。

北宋政治環境惡化,就是從王安石,把人區分爲新黨舊黨開始的,蘇軾的厄運就此開始了,他之所以沒被殺,是因爲北宋不殺士大夫,要不然憑他的名氣和反對的聲音在,早就小命不保了,北宋當時所有的舊黨都靠邊站了,蘇軾也不例外。

(04)公道自在民心

中國古代的朝廷,一直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種情況不僅僅適用於皇帝,也適用於當時掌握實權的那個大臣或者是宦官。

按理說,蘇軾年紀輕輕就已經名滿天下,熬也能熬到王安石失勢的那一天,反正王安石就算再討厭他,也不敢殺了他。

蘇軾的確是等到了王安石下臺的那一天,被冠以舊黨之名的蘇軾,卻完全沒有迎來人生的曙光,甚至還被貶斥到了當時的海南島,那已經是北宋一個文臣最慘的待遇了,煙瘴之地死亡率極高。

舊黨人得勢,爲什麼蘇軾還這麼慘呢,因爲蘇軾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說話,一個國家那麼大,一個政策下去,一刀切,肯定有不合適的地方。

蘇軾一直都是那個敢於說真話的人,於是得做了新黨,等到舊黨上臺,他們全然不顧百姓的利益,把新法無論好的壞的,全部統統廢除。

這樣做,明顯是意氣之爭,蘇軾有上書言事,說這樣做不行,結果又得罪了舊黨,從此蘇軾無論是新黨執政,還是舊黨上臺,他的仕途一直都是各種貶斥,中間還經歷過烏臺詩案,要不是太后喜歡蘇軾的詞,可能蘇軾都走不出監獄。

就這樣一輩子都從民衆利益出發的蘇軾,仕途一直都是不順的,但這種不順,反過來促進了,蘇軾文章和詩詞,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感悟,不斷的生離死別,人生大起大落,終於讓蘇軾的詩文,可以超越時空,一直流傳。

這就是蘇軾,一個敢於說真話的蘇軾,他不是個純粹的官僚,他心中有更廣闊的天地,他心中裝着最普通的民衆,雖然他的仕途不順,但比起來他在民衆心裏的地位,他那點仕途有算得了什麼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