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劉知遠留下的五位顧命大臣,結局分別如何?

劉知遠留下的五位顧命大臣,結局分別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知遠留下的五位顧命大臣,結局分別如何?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後漢是五代的第四個朝代,也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三個王朝。這雖然是個短命王朝,卻成爲了亂世的轉折點。讓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這個轉折點不在於政治清明和軍隊強盛,而是在於它亡國的時候捧上了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週期律的人物。可以說這樣一個結果既是出中原各藩鎮的意料之外,也是後漢高祖劉知遠沒有想到的。也許這就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慣性,它終究會走上一條文人政治的道路。淺析殘唐的最後一章,我們就來回顧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以及它爲中國社會的改變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從後漢亡國的過程來看,我們從中看到了最爲激烈的文武之爭,這也是五代史上典型的因文武之爭造成的政治鬥爭。實際上從晚唐開始,關於朝政由文臣掌控,還是武將執政,一直是朝廷中政治鬥爭的主旋律。唐朝滅亡以後,藩鎮割據嚴重,節度使等各方武將勢力強大,於是朝中多次出現武將執政的形態。這個情況知道北宋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才結束,中國古代王朝才因此而進入了文人政治的通道。而這種政治形態從五代到北宋的變化,就是宮這場造成後漢亡國的政治鬥爭開始的。

後漢高祖劉知遠以驅逐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名義起兵,受到了中原各藩鎮節度使的支持,最終攻下汴梁城建立了後漢。後漢建立之後,朝中很快就出現了各種文爭武鬥。由於在後漢建立並驅逐契丹人的戰爭中,代表武將勢力的各方藩鎮和節度使出力很大,於是受到了劉知遠的高額賞賜,在朝中權勢也很大。而劉知遠立國之後也任用了很多文臣來管理國家,他們和武將藩鎮集團便形成了天然的對立。由於晚唐上百年的時間週期內,武將藩鎮集團得到長足發展,形成了職業軍人的將門世家,於是在政治上出現武將鄙視文臣的現象。

這種情況幾乎是唐初門閥政治的翻版,只是控制朝政的從文臣的門閥世家,變成了武將的將門世家。在這樣的情況下文物之爭不可避免,各種刀光劍影都隱藏在朝堂之中。劉知遠在世時,憑藉他的威望和朝政掌控能力,文武之爭並沒有表面化。可劉知遠去世後,這場爭鬥便越來越激烈。

劉知遠的皇位傳給了次子劉承祐,並給兒子留下了五位顧命大臣,分別是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和楊邠。而這五位顧命大臣正好是文武雙方的代表,史弘肇、楊邠、郭威都是武臣,而蘇逢吉和王章則是文臣。其中郭威雖然是武將,卻是在文臣之中也有很高的聲望,所以算是五大臣中的粘合劑。

如果這五大臣盡心竭力的輔政,那後漢還不至於兩代就亡國。可惜的是,以宰相蘇逢吉和中書令史弘肇之間的政治鬥爭引發了後漢朝廷的全盤內鬥,最離譜的是皇帝劉承祐還插手其中,使得政治局面複雜化。

從內鬥雙方的勢力對比來看,武將集團佔有絕對的優勢。史弘肇和楊邠都是武將集團的代表,王章雖然是文臣,卻也與武將集團走得很近。這樣一來五位大臣之中,三位代表了武將集團的利益,因此朝政也被武將集團掌控。樞密使郭威雖然是武將集團中的二號人物,但驅逐契丹後便被外派到鄴都出任天雄軍節度使,並未直接參與這場政治鬥爭。

劉知遠留下的五位顧命大臣,結局分別如何?

文臣集團本來勢力很弱,只有宰相蘇逢吉一人。可是他通過與國舅李業聯合,拉皇帝劉承祐下水,也具備了不弱的勢力。由於劉知遠的長子魏王劉承訓早逝,所以後漢一直沒有立太子。劉知遠去世後將國家託付給五大臣,而五大臣又推舉了劉承祐爲繼承者,所以朝政完全被五大臣控制。五大臣中出現矛盾,這是急於親政的劉承祐樂意看到的。在國舅李業的慫恿下,劉承祐加入了文臣系統一方,共同的打擊武將集團,這使得矛盾越來越激化。於是武將集團的代表史弘肇和楊邠就利用顧命大臣的權力限制皇帝的自由,於是引發各種矛盾衝突。

由於劉承祐是劉知遠的繼任者,汴梁城中劉知遠的心腹勢力便成爲了文臣集團的支持者。劉承祐便利用這些支持,在蘇逢吉和文臣集團的配合下,不斷的從武將集團中收回皇帝的權力。而武將集團也對皇帝的行爲很惱火,於是乾脆和皇帝爭鋒相對。而劉承祐是年輕人,脾氣比較火爆,一激動就容易做錯事。他便聯合國舅李業,宰相蘇逢吉在上朝的路上埋下伏兵,直接將上朝路上的史弘肇、楊邠和王章三人給幹掉了。三位顧命大臣一死,汴梁軍隊羣龍無首,於是劉承祐順利收回了汴梁的軍權。

可是這樣做卻激起了天下各藩鎮節度使的不滿,出現了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政治壓力。劉承祐認爲帶兵駐守鄴都的郭威是武將集團最後的首領,也是天下藩鎮節度使中名望最高的。他覺得幹掉郭威,不僅可以收回鄴都和北方的軍權,防止郭威叛亂,還能夠做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使得各方節度使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下詔令給馬軍指揮使郭崇,讓他誅殺宣徽使王峻和樞密使郭威。同時又命令鎮寧軍節度使李弘義,讓他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可是劉承祐的做法引起軍隊的不滿,李弘義不但沒有殺王殷,還把劉承祐的詔書交給了王殷。

王殷是郭威的老部下,自然把消息通報給了郭威。郭威被逼無奈,聽從了謀士魏仁輔的建議,矯詔聲稱劉承祐令他誅殺各方將領。這樣一來劉承祐便引起了公憤,郭威便順勢打起“清君側”的大旗出兵攻打汴梁。劉承祐得知這個消息後大怒,把郭威在汴梁的家屬全殺了,就連襁褓之中的嬰兒都沒放過。

郭威出兵汴梁受到了天下藩鎮節度使的支持,劉承祐招攬的救兵一個都沒到場。郭威攻打汴梁時,後漢抵抗的軍隊只有封尹侯益、保大軍節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本地的軍隊抵抗。這根本不能給郭威造成什麼阻礙,因此七裏坡之戰郭威大破後晉軍隊,而劉承祐也在逃亡過程中被隨從殺死。

劉承祐死後郭威攻入汴梁城,在一番操作後上位,這便是後周太祖,後漢也因此而滅亡。後漢滅亡的這場政治和軍事鬥爭卻從側面推動了歷史的演變,新上臺的郭威也意識到武將政治帶來的危害,開始轉向文官政治的策略。而這次轉向卻開始打破歷史週期律,中原也走向結束亂世的歷程。

郭威是五代十國皇帝中比較特殊的一位,他軍人出身,卻推崇文官政治,而且能夠很好的把控其中的輕重緩急。在五代史上想要結束軍人政治的皇帝不少,大多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後唐莊宗李存勖,在變革中引發興教門之變和反正叛亂,最終在叛亂中被殺。

可郭威採取了巧妙的手段,既進行了文官政治的改革,又讓高行周、符彥卿等各方藩鎮心悅誠服,讓國家走向平穩過渡的歷程。郭威去世後,繼承帝位的後周世宗柴榮也延續的這個策略,讓國家在文武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於是後周實力越來越強,軍隊戰鬥力提升,爲後來北宋平定中原奠定了基礎。

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是最後一次軍隊政變,在此之後他和趙匡義兄弟倆便結束了晚唐一來百餘年的亂世,讓國家走向了平穩。這一切的改革都是從郭威上臺開始的,而推動郭威上臺的確實劉承祐的瞎折騰。本來郭威並無反叛之意,結果卻全家被殺,被迫當了皇帝。這也是劉承祐瞎折騰帶來的唯一好處,也是對中國歷史最大的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