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春秋戰國最搶手的職業是什麼?

揭祕:春秋戰國最搶手的職業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春秋戰國最搶手的職業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周王朝是奴隸社會,有着嚴格的等級劃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之間不斷兼併,戰爭不斷,最終導致禮崩樂壞,而這種等級制度也遭到了破壞。處於貴族最低層的"士"階層,開始有部分人跌出貴族階層,淪爲平民。

晉國六大公族的範氏子孫後來流落到了齊國,成爲只能依靠自己的平民。沒落貴族依靠自己的知識或技能依附於他人,以求得溫飽和發展,成爲士人,這在那個時期是一種較爲常見的社會現象。

私學興起

周王朝初期,是"學在官府"的,也就是隻有貴族才能夠學習、查看書籍,庶民百姓沒有學習的權利;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落,由貴族壟斷的教育開始鬆動,私學興起——孔子首創私學。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收子弟不論出身——只要有一條束脩(乾肉),就可以跟隨孔子終身學習。這給了平民學習的機會

另一方面,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並以"學也,祿在其中矣"號召以知識立足社會。孔子晚年回到魯國之後致力於教育,這一生所收弟子有三千人,這些弟子遍佈各國,他的這一觀點也被弟子帶到的了各地,並在當時被普遍接受、認同。於是,平民百姓通過學習也獲得了進入"士"這一階級的渠道。

低層貴族的下沉和庶民百姓的上升逐漸組成了一個新的社會團體——士人。

揭祕:春秋戰國最搶手的職業是什麼?

當時的士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學富五車、心懷大志,又能言善辯。且他們不侷限於所屬地域,他們爲了自己生存和政治理想奔走於各國之間,爲各國君主、貴族出謀劃策、獻言獻計。孔子就是當時"士"的典型代表。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戰亂不斷,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弱肉強食,稍有不慎就會被別的國家吞併。這時候,對諸侯國君主而言,政治、經濟、外交都需要真才實學的人來出謀劃策。

就這樣,在春秋戰國時期,既有需求方,又有供應方,於是"士"成爲了當時最搶手的職業。

士的就業渠道

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諸侯割據局面中要保護自己,就需要有能後出謀劃策的智囊團。所以,士就業的第一個渠道就是爲諸侯國的君主們辦事,幫助君主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經濟和強兵富國。

秦國最初是在西部爲周天子養馬的,後來因爲"護駕有功"被封爲諸侯,與齊、晉等國平起平坐,一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纔有了秦國第一位霸主。秦穆公帶領秦國成爲了僅次於楚、齊、晉的二等強國。

但秦穆公過後,秦國卻一直衰敗,再無英勇的明君出現。直到秦孝公時才下定決心進行變法,於是重用了當時的士——商鞅。

揭祕:春秋戰國最搶手的職業是什麼? 第2張

商鞅進行了兩次變法,在農業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種;在軍事上,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統一了度量衡,推行郡縣制。這爲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見商鞅對秦國的貢獻是很大的。

其次,不僅君主需要士幫助自己對內強兵富國,對外斡旋各國實力,侍奉君主的貴族、大臣也需要有人幫助自己出謀劃策。

當時的貴族、大臣依賴於君主的信任,一旦被君主懷疑不僅有可能失去自己的榮華富貴,有時甚至危及性命,爲了能夠更好地爲君主分憂,也爲了能夠保護自己,貴族、大臣也的會養大量的士。

戰國時期的戰國四公子就因爲養士而出名。《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齊人有馮諼者》講的就是齊國公子孟嘗君與門客馮諼的故事,其中提到這樣的事情:

孟嘗君因爲被齊國君主猜忌廢除了相位,無處可去,只好去薛地。這裏的老百姓夾到歡迎,孟嘗君很疑惑。原來是之前派馮諼來薛地收利錢,馮諼看老百姓窮苦交不出利錢,就是一把把憑證全燒了,說是孟嘗君體諒老百姓。老百姓感恩在心,看到孟嘗君回來纔會夾到歡迎。這一點就是馮諼作爲門客爲孟嘗君提前鋪好的路。

馮諼爲孟嘗君鋪的路不僅這一條。

馮諼對孟嘗君說:"狡猾的兔子會挖三個洞住,才能避免被捉住,現在您只有一個洞,還不能放鬆警惕,讓我去給您挖另外兩個洞吧。"

孟嘗君答應了,給了馮諼五十輛車和五百兩黃金。馮諼就帶着這些東西去找當時魏國的魏惠王,對魏惠王說:"齊國現在放逐了他的大臣孟嘗君,哪位諸侯先迎接了他,就可以讓自己的國家富庶且軍事強大。"於是,魏惠王就把相位空出來並派使者帶着千兩黃金、百輛車子去聘請孟嘗君。

馮諼卻提前趕回去去,告訴孟嘗君說:"現在魏國帶着千兩黃金和百輛車子來聘請您,齊國的君主應該已經聽說這事了吧。"於是,魏國的使臣往返三次,孟嘗君都沒有答應。

當時的齊王聽說了這件事,羣臣上下都很驚恐,於是齊王就派遣人帶着千金黃金、兩輛繪有文采的車、一把佩劍和封好的書信,去向孟嘗君道歉,希望孟嘗君能夠回到齊國。

這時,馮諼又給孟嘗君出主意說:"希望你向齊王請求賜予先王的宗廟和祭祀祖先使用的禮器,並在薛地建立宗廟。"宗廟建好之後,馮諼說第三個洞也挖好了,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就是著名的狡兔三窟的故事,孟嘗君因爲馮諼的謀劃在後期果然順風順水。從這個故事裏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貴族大臣也是很需要士的幫助的。當時士就業渠道還是挺多的。

士的社會地位

雖說當時的士依附他人是爲了自己的生存和政治理想,但是士大多都有自己作爲知識人的傲氣,在選擇要依附的人時候也會進行選擇——擇明君而依。在當時,社會普遍對於士是很尊敬的。

戰國四公子中,魏國信陵君就以禮賢下士而出名:

信陵君聽說一個看門的老大爺非常有才,便放下身段親自去看這位大爺。但是老大爺卻並不買賬。信陵君就在家大宴賓客,當所有人都到場準備好之後,信陵君又親自駕車去城門口邀請這位老大爺,而且信陵君還把車上最尊貴的位置讓給了這位老大爺,自己親自爲他駕車。

這位老大爺不僅不理信陵君,還讓信陵君駕車去見自己的朋友,自己跟朋友聊的很開心就讓信陵君在旁邊等着。

這位老大爺就是侯贏,他見得朋友就是朱亥。侯贏爲了看看信陵君是不是真的禮賢下士才故意刁難他的,而信陵君的一舉一動都被侯贏看在眼裏,他最終被信陵君打動,跟朋友朱亥一起投奔了信陵君。

信陵君的這一舉動在後來也確實幫到了他。著名的竊符救趙就是侯贏幫助信陵君做到的。

信陵君因爲禮賢下士,門客達到三千多人,是四公子中門客最多的一位。各國也因爲信陵君有這麼多門客而不敢攻打魏國。信陵君死後沒多久,魏國就被滅掉了。

信陵君禮賢下士的故事只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縮影,由於君主、貴族、大臣都希望能依賴於士的才學,尊敬有知識的人,所以普遍對士很尊敬。各國更是害怕信陵君的所養的士而不敢攻打魏國,可見當時的士在當時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士的尊重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隨着發展,士大夫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階層的代名字,而代表的是一羣有才能的知識份子,雖然到後來已經不再稱呼人爲士了,但是整個社會對於讀書人的尊敬仍舊是在的,當今社會也是如此。

士的職業操守

士在當時能夠受到尊敬,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不僅僅因爲他們有才華,也因爲他們高尚的職業操守。

孔子是當時典型的"士"代表,他懷着"仁""愛"之心周遊列國就是爲了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建立一個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的國家。

但是孔子的理想太過遠大,即便各國君主知道孔子的想法很正確,也因爲處在一個戰亂頻發的時代而無法施行,因爲武力解決問題要比修身養性了來的更直接。這就註定了孔子的理想在當時無法實現。

除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外,還有各個諸子學派。儘管各派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但都尊重知識,崇尚理性,心繫天下蒼生,以天下爲己任卻大家的共同追求。

結語

而士的精神一直延續到了當今社會。這場疫情,不斷有醫護人員抱着先有國後有家的心情主動請纓前往戰場,這不就是心繫天下蒼生的士大夫精神嗎?

士在春秋戰國時期異軍突起,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是百花齊放,成爲了當時最熱門的職業,這是當時社會的變遷下的結果,也與當時士自身的修養分不開。

而當時的這羣人不僅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更是推動了整個中國社會的進步,中華民族的很多精神、思想都形成於當時,一直延續至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