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詩鬼李賀作的一個名句,爲何到宋朝纔有人接出呢?

詩鬼李賀作的一個名句,爲何到宋朝纔有人接出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舊唐書》中評價李賀:手筆敏捷,尤長於歌篇。其文思體勢,如崇巖峭壁,萬仞崛起,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無能彷彿者。其樂府詞數十篇,至於雲韶樂工,無不諷誦。

李賀是繼屈原以及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與統治者的昏庸、腐朽以及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鍼砭。同時,也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多有同情,政治上也具有進步傾向。

詩鬼李賀作的一個名句,爲何到宋朝纔有人接出呢?

被譽爲詩鬼的李賀曾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結果唐朝沒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現下半句!

詩鬼李賀仕途慘淡,寄情於詩中

李賀的出身不凡,他出生於一個破落貴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的後代,就是唐宗室的遠支,也算是出身貴族了。只是,到了李賀父親李晉肅之時,早已是家道中落了。舉進士不得的李賀,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往返長安,這也許是憑藉皇室遠親的身份以及良師益友韓愈的舉薦,雖說他在極其重視科舉成績的唐代做了幾個小官,但他的經歷卻依然可以說是仕途慘淡。

當他被命運擊垮,並且再也不復當初志得意,而是滿含憂含憤的離開長安之時,他便把悲憤寄託給由漢武帝所制、魏明帝所遷的金銅仙人上,由此寫下了著名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其中便包含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這更是像一聲沉重的嘆息,傷感情緒由此蔓延開來。

對此,杜牧曾含蓄地說:“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道者,如《金銅仙人辭漢歌》、《還自會稽歌》,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

詩鬼李賀作的一個名句,爲何到宋朝纔有人接出呢? 第2張

據朱自清《李賀年譜》中推測,這首詩大約是公元唐元和八年,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由京赴洛在途中所作。當時,李賀他“百感交併,故作非非想,寄其悲於金銅仙人耳”。

這《金銅仙人辭漢歌》所抒發的,是他的一種交織着家國之痛以及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英年早逝,留下驚豔詩句唐朝竟無人能接

在離開長安之後,李賀便一路向西,他曾做過3年的軍隊幕僚。當時的唐代已經顯現出了動盪的苗頭,割據勢力猖獗,而後無路可走的李賀強撐病體回到了河南家鄉,不久後便病死,享壽二十七歲。然而,雖說李賀仕途慘淡,但他卻給人們留下了驚豔的詩句,而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句。倘若上天也有感情的話,那麼也會隨着歲月蹉跎而老去的,以此來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同時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這便是李賀詩中含有的情感,但是,即便是在著名詩人輩出的唐朝,也竟然沒有人能夠對出工整合適的一句,這着實令人瞠目結舌!

因此,這首詩也成了李賀最佳的代表作之一,對唐朝的影響力非常之大,不少的才子都將“天若有情天亦老”當作上聯,想要謀得一個下聯,但唐朝卻最終無一人能接上,而宋代宋詞的發展,又將文學推向了高潮。

兩百年後,宋朝一才子終對出完美下聯,到了北宋時期,孫洙在《何滿子·秋怨》中這樣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作爲北宋的著名詞人,孫洙寫的這首詞道出了天的無情以及人的多情,有一種悲秋遲暮的淒冷之情,但是其對仗並不工整。

而北宋末的詞人万俟詠在《憶秦娥·別情》中也嘗試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作爲一首詞,万俟詠所描寫的是情人間的離別之苦,但是表達口語化,雖有文人詞的凝鍊以及韻致,卻還是不夠絕美。

只有宋朝的大才子——石延年,在一次與友人的宴會上,對出了一個工整的下聯。

當時,石延年藉着酒帶來的靈感,說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當下酒席上,頓時是鴉雀無聲,詩友們在仔細的感悟了一番之後是心服口服。石延年用“月如無恨月常圓”作“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對句,不僅其聲律詞義對仗工整,而且意境深遠,與上句兩相聯配融爲了一體。

而這副對聯雖然是經過了兩百年的時間,才終於成爲了一個完整的對聯,但不得不承認,上下聯的對仗確實是非常工整的,是一副難得的佳對。李賀與石延年兩人雖然沒有能夠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是兩人對文字的理解,卻非常奇特的對上了信號,不得不說,中華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啊!

老天如果有感情,有喜怒哀樂的話,那麼他也會老;而月亮如果沒有感情的話,那麼也就沒有陰晴圓缺。人生的變遷與聚散,就在盈虧之中不斷上演,我們無法改變起伏不定的人生軌跡,就如同無法掌控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一般,即便如此,如果能夠在溫柔的月色中,寄一片真情與豁然,能後爲下一個團圓和完滿而期待的話,那麼人生中的無奈也便不顯悲涼了。

人生總是難得圓滿,此恨古難全;月色皎皎如水,亦有陰晴圓缺。詩人們藉助詩詞歌賦,把自己的情思寄予一汪清輝之中,體悟到月亮與蒼天同壽的哲理寓情於景,溫涼、澄澈的多情之月,便顯得分外可人了。

李賀雖才華橫溢,卻可惜天妒英才,在27歲的時候就死在了昌谷故里,這是中國古典文學唐朝詩壇的一大遺憾。如果李賀年壽長些惡化,或許能在詩壇與李白、杜甫相提並論、一決高下也未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