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禪”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禪”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禪”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封禪,是沒有一個明確標準的,能不能封禪,就看兩個關鍵:

1、國庫有沒有錢,皇帝自己好不好意思。

2、文武百官支不支持,能不能人爲打造“天降祥瑞”。

泰山封禪,是上古時期的潮流,到了秦始皇的時候,本來還能找到一點上古遺留下來的封禪傳統,嚴格來講,那是孔子那一代對“克己復禮”耿耿於懷的思想大家們在泰山“遺蹟”挖掘出來的,可是始皇帝是什麼人:

稱帝,燒書,很多文化的軌跡斷了,於是封建時代的封禪,就以始皇帝的封禪爲標準。

即便是春秋時期,上古封禪的標準和原則也早已經丟失很多了,沒有什麼詳細的記載史料安全地落地,留給後人的,就是一地雞毛。

但“君權神授”這個核心,一樣要維持,這個東西不能變,上古的三皇五帝,幾乎都封禪了,還有很多古代部落的知名首領,這件事情都做了,比如管仲的說法就是:

古者封泰山禪樑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

可惜的是,就算先秦尊敬這批上古人物,但大家心裏都明白,連人家的名字、事蹟都沒有搞清楚,封禪這件事到底是有是無,很難說,即便是有,儀式又該是怎麼樣的,標準是什麼,是每個首領都要進行嗎,封禪想要的結果是什麼?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禪”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難道是打開天界之門和天老子嘮嘮嗑嗎?

沒人知道,可禁不住名人多,且都是“君”,既然都做了這件事,那後人就得接棒,這就跟第一個祭拜祖先的人發了達,以後子子孫孫都要祭祖的道理,初衷未必是多孝順,主要也是爲了繼續發達。

他老子是“君主”,他想要接任,總得名正言順吧,以前沒有家天下,或者說家天下不是那麼絕對的東西,你幹得不好,大伯三叔都是不支持你,把你趕下臺都有可能的。

於是封禪就是個很好的東西,新即位的君主可以光明正大地說,繼他老子之後,他是第二個可以單獨和老天嘮悄悄話的人物。

這就是“君權神授”了。

因此泰山封禪,要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古時期,封禪的特色不明,地點密集出現在泰山,中原扛把子都做過這件事了,是君主的必修課。

第二階段:先秦時期,從周天子到諸侯的資格擴散,形式上比上古豐富了很多,這個時候的封禪主要是爲了“標榜”功績,是封建時代封禪的標準基礎。

第三階段:封建時代,由秦始皇再次定義封禪的意義,兩千多年封建時代,攏共也就那麼六位皇帝封禪,次數不多,燒錢得很。

始皇帝去山東的時候,順便封了禪。

但是世人鮮知的是,始皇帝在泰山準備封禪,跟文武百官商量的時候,有一羣儒生大聲地告訴秦始皇:

“陛下,您沒資格”!

所以始皇帝就很煩儒生,標準是他們說的,勸的是他們,阻的也是他們,秦始皇怒了,我家大業大,何須你們這羣老胡子在這裏給我點評叨叨的,都回家讀書讀死了去吧,我要封禪,名號:“皇帝”。

在始皇帝的封禪大業中,有諸多石碑,刻着秦的功績,始皇帝的功績,比如其中一段: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據說碑文是李斯寫的,李斯是什麼人物?

那可是法家啊,法家做事情,不搞虛頭巴腦的,一定要有點真材實料纔可以,也是李斯的加入,讓封禪開始有了指標性的要求,以前封禪,未必需要什麼KPI,你只要封禪了,就接着當老大就行。

可是到了秦始皇這裏,你必須要有點成績了,不是個混吃等死的都有資格來稟告老天,如果做得不好,封禪的時候還在打瞌睡,說不定一個雷就下來了。

因此根據始皇帝封禪的“頌德文”,封禪開始有了三大硬性要求:

1、內外皆服,神州一統(這是平定了戰國六國統一天下最奠定的)。

2、天下太平,盛世人間(大家吃得飽穿得暖,家庭幸福奔小康)。

3、天降祥瑞,百姓祈福(實際上就是要文武百官做做樣子)。

那麼這三個標準難不難?

說實話,老難了。

就算是秦始皇自己,嚴格來講也是沒有做到的。

這個情形就好比,一位資深的學術大師定義了試卷滿分是一百分,但是讓他去考,他也考不到一百分。

所以封禪這個東西,說難很難,但真要做,運作一番,也是沒毛病的。

封建封禪的六帝:

始皇帝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關於始皇帝的功績,那就不說了,接着先講漢武帝。

因此在官員這裏的基礎,漢武帝有了。

當然啦,漢武帝自己也爭氣,的確把匈奴給打痛了打殘了,於西,收復了河西之地,算是實現了大一統,內外皆服這個說法,也是成立的。

但漢武帝時代,百姓的生活並不好,賦稅加重,人口損失嚴重,《輪臺罪己詔》也沒有否認這些事實,所以漢武帝在始皇帝定下來的標準中,滿二缺一,卻總體要比始皇帝更好。

不過封禪,他覺得還是足夠了。

然後漢武帝時代,還有個人物,叫司馬遷,《史記》想來不陌生,史書祖母級別的存在,《史記》裏面有一個叫做《封禪書》,是被司馬遷重新定義的封禪,標準到了這裏,又要變一變了。

那麼第三位就是漢光武帝劉秀了。

劉秀封禪的時候,搞得動靜還是很大的。

百姓祈福,天降祥瑞,百官報喜,做得很到位。

那麼劉秀有沒有這個資格呢?

說實話是有的。

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光復漢室,把西漢老祖宗們的牌位再次扶起來了,新朝末年,天下羣雄紛爭,劉秀能一個個去滅掉,能耐是很大的了,加上還打壓了匈奴,國內的經濟也有意推動,三個標準都勉強達標了。

劉秀封禪,更多是爲了強調“君權神授”,打開天界之門找老天嘮嘮嗑,畢竟他是劉發的後代,跟個平民百姓沒區別,正統性不強,那就神性來湊。

再之後,數百年的大世,封禪者就斷了一陣子。

誰知道,這就是一個王朝的巔峯了,兩晉南北朝,強人不少,但沒有人有資格封禪,最基本的,天下都沒有一統,封個禪可能都要跑到敵佔區去,這不是開玩笑呢嗎。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禪”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第2張

而隋唐兩朝,隋文帝、唐太宗其實是有資格封禪的,而且是非常有資格。

首先是一統了天下,開創了新的政治制度,其次就是開科舉,改變了人間的富貴結構,對外,楊家和李家都很硬氣,一個是聖人可汗,一個是天可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可惜的是,人家越能耐越不顯擺,而李世民有過這種想法,剛一說出來,魏徵就噴得李世民無地自容,沒辦法啊,人家李世民講道理,尊重臣子意見,也就沒提這回事了。

再之後是唐高宗,他完全是沾了他老子李世民的光,他做的事情,本質上也是替李世民做的。

而且李家當皇帝,的確是民心所向,你說需要天降祥瑞,不需要怎麼造假,百姓都能給你編出來上報官府,這纔是真的祥瑞。

武則天后來花那麼多錢收買百官和百姓,人家都還是向着李家,站在李顯的角度來講,這就是典型的祖上積德了。

再之後是唐玄宗,他也有資格把這個禪,封上那麼一封。

唐玄宗的封禪,錢是夠夠的,什麼海內外皆服,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們這個是真的富了,農業富足,加上那麼多年天氣氣候就沒有怎麼差過,開元盛世一度被認爲是古代的一個巔峯,人均糧食擁有量金字塔般的存在。

集隋建制,唐武德、貞觀以來的文明成果在唐玄宗這裏綻放,他封個禪,不爲過,後來的安史之亂,跟他封禪這件事情,並不衝突。

也是唐玄宗證明了,封禪並不代表上天會保佑你,誰騷包誰倒黴,老實做人,踏實做事,皇帝也跑不掉這個原理。

自唐玄宗後,中原出現了一條分界線,請勿隨便封禪,假如泰山下面掛着這麼一個牌子,我想上面寫的,也就是這幾個字。

安史之亂是厲害的,橫斷神州,這場分裂造成的弊端,到了明代才徹底解決,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燕雲之地的丟失,兩宋沒有一個皇帝說話是硬氣的,就算喊出天下太平這句話,都要關起宮門躲在妃子的被窩裏偷偷說。

又怎麼敢到泰山封禪?

可是宋真宗他就敢。

作爲最後一個封禪的皇帝,宋真宗真的沒有資格,也以一己之力,把封禪這個傳統搞壞了。

但是宋真宗的優勢在於,他們老趙家給文人機會,澶淵之盟,那是宋真宗一個人的錯嗎?

大家都不希望武官做大,這個盟約,就是文官集團的意思,他們按着宋真宗的頭把水喝了,還要給宋真宗辦一個體面的儀式,告訴世人,這可是一件好事。

於是天下祥瑞多起,就連“天書”都出現了,宋真宗自己都信了,難不成這真的是一件好事?

大宋朝在軍事上也是高走低開,宋真宗不行,後面的人更不行了,一丟再丟,一躲再躲,幸虧宋高宗沒有封禪,保住了底線,要不然,始皇帝和漢武帝能在下面把趙家人踩死。

就這樣,一直到明代,中原纔算相對統一,可這個時候,因爲各種因素,大家已經不喜歡封禪了,因爲皇權加劇了,百官反而不喜歡再給皇帝加持,而且大明朝也沒有那麼體面,土木堡事變是個分界線,且看看,從明宣宗的宣德年間到土木堡之變這裏,大明朝才富起來多少年而已。

可要不是按照始皇帝的標準,難不成還按照宋真宗的標準嗎,那成了啥了?上古的臉,也丟乾淨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