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之後 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北伐,西征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之後 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北伐,西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太平天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爲什麼太平天國留着江南大營不去打,而去選擇北伐、西征呢?

太平天國的北伐,無論是從出發點還是從結果來看,都說不上是正確的決定,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對於北伐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可能洪秀全和楊秀清自己都不清楚,是在佔領天京之後,盲目樂觀情況下做出的錯誤決定。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之後 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北伐,西征

首先是做出北伐的決定過於倉促。

北伐之前,太平天國剛剛佔領天京,此時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脅是近在咫尺的清軍江南和江北大營,這兩大營地對太平天國形成了夾擊之勢。

不打破江南江北大營,太平天國就根基不穩,隨時都可能被清軍攻破天京;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太平天國不僅不穩固來之不易的天京,反而選擇了主動出擊,主動分散兵力北伐。

洪秀全和楊秀清是北伐的推動者,但是太平天國內部也並不是沒有反對意見,比如羅大綱是堅決反對的。

羅大綱認爲,太平天國應該先鞏固在天京的根基,隨後在長江以南與清政府劃江而治,穩定後方之後再去北伐;如今才入天京就北伐,是“必敗之道”。

洪秀全和楊秀清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對形勢過於樂觀,急於求成,犯了兵家之大忌,四處出擊反而是分散了自己的實力,把自己的薄弱點主動暴露給敵人,應該對北伐的失敗負主要責任。

其次是高估了太平軍的實力、低估了清軍的實力。

北伐的太平軍戰鬥力強不假,但稱不上是太平軍的主力,只能說是精銳部隊,並不比西征以及留在天京的太平軍強多少。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之後 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北伐,西征 第2張

而且帶兵的將領,分別是林鳳祥、李開芳以及吉文元,說這三位不強、指揮能力不夠,肯定是冤枉他們了。

但是被寄予厚望“直搗黃龍”的北伐軍,竟然沒有太平天國中任何一個“王”級別的大佬坐鎮,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指揮官的級別不夠高、能力說不上是最強,洪秀全以及楊秀清對北伐到底有沒有必勝的決心值得商榷,也就是說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太平天國內部是沒有清晰的目標的。

到底是作爲太平天國的主要軍事策略直接攻破清代的京城、取而代之,還只是作爲牽制清軍的“偏師”,也許洪秀全和楊秀清都在搖擺不定。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整個北伐軍竟然只有區區兩萬人,而且是沒有後援支持的。

在清軍尚有數十萬甚至更多大軍,沿途都有重兵把守的情況下,兩萬人的太平軍無異於是“以卵擊石”,是送上門給別人包餃子的。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北伐前夕,太平軍出其不意、奇兵制勝,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可謂是“戰果累累”,但越是備上,就越顯出“孤軍深入”的態勢來,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之後 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北伐,西征 第3張

以太平天國北伐軍的戰鬥力,與清軍一對一肯定是勝率更大,但是面對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清軍,失敗的必然的。

再次是北伐軍的軍事策略有誤。

楊秀清給北伐軍的指示是“直奔北京”,說白了就是“孤軍深入”,這頗有點“置死地而後生”的意思在裏面。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北伐軍不建立根據,任何糧草、武器、醫療以及兵源都不會有任何穩定的補充,靠的就是一鼓作氣。

但是,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在經歷了前期的勝利之後,太平天國北伐軍在遠離天京,被隔離了與天京的聯繫之後,清軍也吸取了失敗的教訓,主動改變了戰術。

僧格林沁走馬上任,對太平軍以“圍堵包圍”爲主,太平軍沒有根據地,缺乏補給,僧格林沁就是看準了這一點,耗也要耗死太平軍。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之後 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北伐,西征 第4張

太平軍前期取得的勝利瞬間化爲烏有,隨後就是接踵而來的失利。

並且隨着比方天氣越來越冷,對於大多數兵源來自南方的太平軍也是個嚴酷的考驗。

在阜城之役,太平軍主要將領之一吉文元戰死;僅剩的一萬北伐軍被僧格林沁的三萬清軍包圍。

李開芳率小部分北伐軍突圍後,隨即又被困在高唐;而此時林鳳祥還被清軍包圍在連鎮。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之後 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北伐,西征 第5張

就這樣,北伐軍被清軍分別圍困,動彈不得,援軍也被清軍擊潰,形勢及其惡劣。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瞭解了,清軍攻克連鎮,林鳳祥被押解至北京,旋即被凌遲處死;李開芳向清軍投降後也被凌遲處死。

林鳳祥在被處死前,就哀嘆:

“吾孤軍深入,犯兵家之所急,取敗宜也。”

而多年後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將領李秀成,在《天國十誤》總結了十大錯誤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掃北敗亡之大誤”,而且頭三條都和北伐失敗有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