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鄢郢之戰中,白起到底是如何獲得勝利的呢?

鄢郢之戰中,白起到底是如何獲得勝利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置之死地而後生,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出自《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在戰國時期,作爲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就用一場戰役,爲《孫子·九地》中的“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做了最好的詮釋。這場戰役,不是長平之戰,也不是伊闕之戰、華陽之戰,而是鄢郢之戰。對於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戰役,一般以戰役發生的地點來命名,顧名思義,鄢郢之戰,就是爆發於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一場戰役。此戰,白起率領秦軍深入楚國腹地,攻破楚國都城。

首先,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昭王派大良造(爵位名)白起率軍大舉攻楚。此戰,白起一共率領了10餘萬的大軍。對此,在筆者看來,這10餘萬的大軍,如果是去進攻魏國、韓國、趙國,還是足夠多的。但是,放在楚國身上,卻是比較緊張了。衆所周知,在戰國七雄中,楚國是地域最爲遼闊的諸侯國。即便是到了戰國末期,也即楚國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之後,秦國在消滅楚國時,依然是王翦動用了60萬大軍,這才徹底攻佔了楚國。因此,在鄢郢之戰中,白起所面對的楚國,還沒有和戰國末期一樣衰落,那麼,非常明顯的是,白起想要用10餘萬大軍來攻破楚國都城,其難度完全不下於長平之戰戰勝趙括率領的趙軍。

鄢郢之戰中,白起到底是如何獲得勝利的呢?

當然,對於白起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在分析了當前形勢後,白起制定直搗黃龍,也即直接進攻楚國都城的策略。換而言之,如果白起一城一地的緩慢推進,顯然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這很可能給其他諸侯國趁機偷襲秦國的機會。基於此,白起率領秦國大軍沿漢江東下,出敵不意突入楚境。不過,雖然成功進入到楚國境內,但是,這也意味着白起很可能會被楚國大軍合圍,也即“被包餃子”了。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這一風險,白起是如何應對的呢?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進入楚國境內後,白起命令秦國的軍隊在過河之後拆除橋樑,燒燬船隻。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拆除橋樑,燒燬船隻,顯示出白起自斷歸路的決心。而這,無疑是《孫子·九地》中的“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爲了最大程度激烈秦軍士兵的作戰潛力,白起決定讓秦軍“置之死地”。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置之死地”,都能成功“置之死地而後生”。舉例來說,在三國時期的街亭之戰中,蜀漢將領馬謖也想要對張郃來這麼一招,但是,馬謖畢竟沒有白起駕馭將士的能力,在張郃斷絕蜀軍水源後,馬謖立即控制不了局面,從而最終潰敗了。而就白起來說,在秦軍將士中頗有威望,因此,在自斷歸路後,這些秦軍不僅沒有慌張,反而越來越有鬥志了。和秦軍相對應的是,楚軍因爲是本土作戰,沒有後顧之憂,反而在作戰意志上不如秦軍。

鄢郢之戰中,白起到底是如何獲得勝利的呢? 第2張

最後,在白起的指揮下,鬥志昂揚的秦軍一路戰勝楚軍,直到達楚國的別都鄢(今宜城東南)。在遭到楚國城池阻擋的背景下,白起率領秦軍沒有墨守成規,採用傳統的攻城手段,而是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也即通過水攻或者水淹的方式,以此攻破了楚國的鄢城。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水攻的方式,也帶來了楚國都城百姓的巨大傷亡。在此基礎上,秦軍於是佔領了別都鄢城。之後,白起又攻陷楚國國都郢,燒燬其先王陵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東北)。所以,在鄢郢之戰中,白起實現了兩個目標,一是攻破楚國都城,奪取楚國的大片土地,二是對楚國的有生力量造成了重創,這也是白起這位名將作戰的特點。

此外,在鄢郢之戰中,白起詮釋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理論。在白起之後,只有兩位名將成功模仿,這兩人分別是韓信和項羽。對於韓信來說,是背水之戰擊敗秦末漢初的趙國,而就項羽,則是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中重創秦國主力。特別是項羽的破釜沉舟,和白起拆除橋樑,燒燬船隻非常類似,都是主動毀壞了方便自己撤退的工具,以此表達了必勝的信心。而在古代的戰役中,狹路相逢勇者勝,必勝的信心,顯然會影響到戰爭的走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