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食邑是什麼意思?食邑源自哪個朝代?

食邑是什麼意思?食邑源自哪個朝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食邑,簡單來說就是君王將某一地區的稅收賞賜給有功的臣下,讓這些人可以衣食無慮,沒有後顧之憂的爲朝廷效力,且這些賞賜的土地基本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子子孫孫不論癡傻還是愚鈍,都將會是榮華富貴在身,這也是對立功之人最高的封賞。

食邑制又叫做食封制,而食邑亦可以稱之爲采邑、采地、封地。其盛行於西周時代,最早是周王以分封制的形式,將大面積的土地賞賜給大功者或宗室宗親的,使其裂土分疆擁有自己的王國。後來士大夫階級和權貴階級的日漸增多,逐漸演變爲小地域的分封,但由於其並沒有被授予獨立的建制權利,而只是享有該地區的部分統治權,食邑制便是由此產生。

食邑者又被稱之爲封君,其食邑土地內的百姓被稱之爲封民,封君享有封地內封民衣食住行等賦稅收入的擁有權,同時,封戶還必須承擔國家層面的徵召徭役等義務。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封君基本都會豢養附庸自己的食客,甚至可以左右朝堂政令和國家命運。如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記載:“孟嘗君時相齊,封萬戶於薛。其食客三千人。”

後來由於周王室失去對天下的控制權,諸侯羣起,相互攻伐,土地兼併嚴重。食邑的世襲制度被逐漸打破。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封建體制以郡縣制替代分封制,雖然食邑制被保留了下來,但是特權卻被大幅度削弱,受封之人不再享有土地的絕對統治權,只享有受封土地上耕地和人口帶來的賦稅權,即只享受這片土地帶來的財富,這是爲避免受封之人一旦形成獨立的軍政財權後,對中央政府造成嚴重威脅。

食邑是什麼意思?食邑源自哪個朝代?

一直到唐玄宗時代,由於食邑制受惠之人年年增加,國家可徵稅的土地逐年減少,造成國家財收逐漸遞減,爲此李隆基將自主徵收封地賦稅,改爲國家代替徵收,再由食邑之人領取的方式。同時,降低食邑封地實際領取比例,即食邑爲1000戶者,自主收稅爲1000兩,改制後則只可領取500兩。這一舉措極大的提高了國家財政收入。雖然權貴階層有所不滿,但可領取的食邑收益依然相當可觀,並沒有因此受到致命影響。

到了北宋時期,爲了避免出現唐朝中後期各地節度使權利過大,不受中央控制而形成的尾大不掉局面,對食邑制的領取比例再次降低性調整,實際到手不足原來的十分之一。之後到了宋神宗時,國家大改革,食邑制淪爲了一個與官職大小掛鉤的榮譽制度。不過也並沒有完全沒有利好,通常在賞賜食邑數後,會以一次性高低數量的金銀珠寶來封賞替代。

食邑是什麼意思?食邑源自哪個朝代? 第2張

到了明朝,食邑制被做了相應的調整,即是榮譽稱呼,一次性封賞。也是有封地可以世襲罔替的分享稅收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來朱姓皇族子孫永享封地食邑稅收的政策,就是對古食邑制的再度啓用。而食邑制一直到將封建集權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清朝時才完全被取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