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史記》的敘事邏輯是怎樣的?蘊含了哪些意義呢?

《史記》的敘事邏輯是怎樣的?蘊含了哪些意義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如果將《史記》的形式作爲敘事研究的對象,其中時間結構與敘事順序的調整中蘊含着獨特的話語意義,成爲史學內容的重要一部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史記》司馬遷以多種記時方式和敘事時間手段來塑造歷史人物,體現着他清醒的審美觀念,本部分在時間形式之外,將含有時間流逝性含義但缺乏明顯時間標示的敘事內容納入探討範圍。

結合的時間結構與敘事時間手段,以審美敘事理論爲基礎,研究《史記》時間中蘊含的司馬遷的時間觀、歷史觀和人生觀。

時間觀的形成源於人對時間的體驗與理解,具有個人印記。文學作品中的時間經過作家的處理,不再是客觀物理現象,與主觀感受密切相連。

《史記》的時間敘事折射出司馬遷整體性的時間觀念,有獨特的個人主體意識與生命色彩體驗。

一、整體時間觀

中國的時間觀念自形成之際呈整體性的趨勢,殷商人以天干、地支記時,以天地之道呼應時間的整體思維方式開始萌芽。古人將自然、歷史與生活共同思考的整體思維方式強化,此種思維方式又以獨有的方式參與到歷史敘事中。

《尚書堯典》經過周人改寫,堯把羲氏兄弟、和氏兄弟派往四方,以四方對應四時,整體的空間、時間秩序同構,反映着記事時間整體性模式開始形成。

《史記》中敘事時間的手段調整反映整體時間觀念,同《左傳》相比,這種整體和線性特點體現在時序上,不同於《左傳》的“凌空跳脫”,《史記》在整體前提下,更傾向於連貫敘事,從時速技巧看,表現爲《史記》對《左傳》敘事重點做調整。

最後以事記時的方式也反映着該種時間觀,該記時方式尋找兩事之間的任何聯繫,因此歷史整體中各部分之間相互影響,從以事記時的詞語上看,運用特定的時間用語:“於是”“當是時”,表示下面要敘述同時間背景下不同空間的情狀。

這些詞語連接有利於統一的時空環境的建設,努力拓展時空背景寬闊的歷史視野,這種整體的時間觀念,這是中國自古至今最爲常見的時間觀念。

司馬遷看重時間整體性,據學者分析這與西漢天人哲學思想有一定關係,司馬遷也用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來看待歷史,歷史上的時間段都是與整個時間長河密不可分。他用表來聯結不同時空人物與時間,調整《左傳》中的敘事時間,形成更加連貫的敘事,彰顯着整體時間觀。

二、個體人物意識時間觀

整體線性時間觀所聚焦的是宏觀的時間分佈及合理的邏輯排列,大多與編年記時相關,《史記》中的紀傳時間以人記時,反映出的是以人物歷程爲時間線索的意識,此時間觀念反映出個體意識色彩,時間與人物命運密切相關:

在實際的時間敘事中,時間是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時間,蘊含着個體生命歷程與命運發展。紀傳記時從外在形態看,以人物聯結事件、構成篇目,從內在結構看,圍繞人物的命運來連綴時間。

從主觀審美觀念看這反映作者的以個體人物歷程爲焦點的時間觀,《史記》增加了個體人物意識的主觀介入,在矛盾衝突中展現的人物行動軌跡,以人物時間爲連接點,展開故事過程,對故事的精彩之處難免有所削弱,但重心是人物,單時間按以人物爲線索,使整體更加連貫。

《史記》中個體意識時間觀不同於以客觀事物的邏輯順序爲依託,以人物爲中心的時間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遠離了純粹客觀化敘事,所以故事表達中含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注重人物線索、濃厚的個體色彩時間意識對後代小說具有深遠影響。

通過對死亡這一特殊時間的思考與刻畫來頌揚人物,司馬遷對有限生命時間思考並將其與永恆的時間聯繫在一起,時間在“不朽”中綿延,時間流動中不乏生命色彩,人的生命是短暫的。

司馬遷在生命思考中超越個體生命的侷限,將有限的生命時間中延續,與精神、價值等自覺接軌,融於永恆的歷史時間之中,時間具有生命色彩與主觀意義,這種擴展意識是進步的,這種富含生命思考色彩的時間觀念是獨特的。

《史記》的敘事邏輯是怎樣的?蘊含了哪些意義呢?

時間流動裏的歷史觀

時間是人類最具切身體驗的經驗範疇之一,人們體驗着外界各種持續不斷的變化,夜以繼日,秋去冬來,史傳中的時間經過體驗後與自然時間有了本質的不同,反映着史學家的獨特時間觀念。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時間,巨大的時間流匯聚成歷史長河,在時間中流露對待歷史的態度表現出具有一定傾向性的觀念是歷史觀,歷史觀念研究包括歷史本源、主體、規律、動力等多個方面。

《史記》的敘事邏輯是怎樣的?蘊含了哪些意義呢? 第2張

一、發展變革觀

歷史並非超驗憑空創造而來,克拉克所認爲客觀的歷史真實不存在,即使再實錄性的作品,其各種因子的出現帶有一定的價值判斷,由此歷史觀產生。在歷史觀中,

歷史規律是富有價值的核心部分,歷史規律存在於人類社會中,與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司馬遷之前,各家對於歷史規律的認識各有己見。

司馬遷在時間敘事中展現的歷史觀念極具開創意義,歷史上的各家歷史觀念各執己見,他生活的時代,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盛行之時。

當時社會主張每個人的思想感情都籠罩在官方統一的儒學思想體系中,他獨尊歷史事實,綜合多家歷史觀念,在時間敘事中貫通上下幾千年,打破歷史復古與循環壁壘,在對時代斷限、革命時變和厚古薄今的時間分配中流露出發展變革的歷史觀,具有超前意味。

二、歷史動力觀

司馬遷在時間敘事的變革中總結出變化的歷史規律,涉及歷史觀念中的歷史動力一面,關於歷史動力,司馬遷於時間敘事中展現出人本動力觀和民本動力觀兩方面。

夏商時期,人們對於歷史動力認知多是神的意志,神主宰一切,春秋戰國時期,人的理性覺醒時代全面到來,人開始作爲歷史主體成爲歷史發展的主導者,先秦各家對歷史動力的認識出現多元化。

儒家將道德作爲歷史的根本動力;道家認爲“道”是歷史的根本決定力量;法家是將禮法制度作爲歷史動力;墨家將兼愛情感作爲歷史的推動力量之一,肯定人的價值和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推動歷史進步中的作用。

司馬遷綜合各家觀點,在《史記》時間敘事中展現的歷史動力觀具有更重的唯物色彩,具體表現爲人本動力觀。

基於對人的重視,他於時間敘事中總結歷史規律,其歷史觀念具有豐富的含義,在時間選擇、時間對比、時間詞語使用及敘事手段的運用中反映着不斷變化發展的歷史及對推動歷史發展的人和民心的動力,具有發展變革的歷史觀和人本歷史動力觀與民本動力觀。

《史記》是歷史敘事,司馬遷在對史實重敘的過程中重新闡釋史實,依據客觀歷史時間,運用敘事時間手段塑造諸多歷史人物,因敘事文學少有真實歷史時間,所以在繼承《史記》敘事時間的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歷史著作與敘事文學,在文學長河中遙相遠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