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中後期爲什麼對武將們很摳門?

明朝中後期爲什麼對武將們很摳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立朝之初的時候,功勳卓著的武將們地位是很高的,一點兒也看不出什麼重文輕武的印象。這一點從明初文武官職品階的設置上就可以看出來,有資格排班列朝的武將幾乎都比文臣高上兩三品,更別說他們還佔據了絕大多數公、侯、伯三級超等爵位了。朱元璋時期在殿中開朝會的時候,按照品級高低依次入殿,武將們總是走在文臣的前面,之後他借胡惟庸案廢除沿襲千年的宰相制度後,更是讓沒有了首領的文臣們在朝中勢力大衰。

不過一場土木堡之變徹底打破了朝堂的平衡,有爵位的高級將領們在戰場上被瓦剌人屠戮一空,後來繼承他們爵位的大多數是家族中的無能後輩,文官集團掌控的朝廷才真正開始了打壓武人的政策,從此武將們的地位就一落千丈。這一局面唯一有所翻覆的是肆無忌憚的正德皇帝在位時期,作爲最後一個敢於親臨戰場一線的明朝皇帝,他超常規的提撥了不少自己信得過的將領,不過他也沒能徹底扭轉文貴武賤的趨勢。而從他的繼任者嘉靖帝開始,這種趨勢反而越演越烈。

從嘉靖元年一直到萬曆年間,明朝內外戰事不斷,也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武將,他們的才能功績並不遜色於太祖開國和成祖靖難時那些同行們,可惜能夠獲得爵位的僅只一人,而且只得到了伯爵之位,這就是獲封寧遠伯的遼東名將李成樑。除了他以外,像我們熟知的俞大猷、戚繼光、馬芳等人,都與哪怕是最低的伯爵之位無緣。這時候我們再讀起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來,難免會體會到其中蘊藏着的一絲鬱結之氣。

明朝中後期爲什麼對武將們很摳門?

近百年間僅一人得爵,這種刻薄寡恩之事歷代罕有,開創這一風氣的正是聰明忌刻、權術手腕高超無比的嘉靖帝。他以遠支藩王繼承大統,和朝廷中原有的勳貴都不太親近,唯一信得過的武人只有他的乳兄陸柄,而即使這位絕對的親信也沒能得到封爵的待遇。當然他的本意倒不是要刻意打壓武將,實際上可能單純是出於摳門,不願意給立功的武人以爵位是因爲封爵後要提供相應的食邑世祿,明朝中期以來的財政危機已經十分明顯,從皇帝到朝臣在這種非必要開支上都是一省再省,當然他們自己的享樂花銷倒是非常捨得的。

到了明末崇禎年間,這麼做的後果開始顯現,武人們變得毫無榮譽感,明軍的戰鬥力下滑到了最低谷,此時皇帝纔開始病急亂投醫,爵位也開始像不要錢似的大把放出,不過此時的武將都它已經變得不屑一顧。濫封濫賞沒能阻止崇禎走向他宿命中的那棵歪脖子樹,當然也更不能挽救明朝的衰亡,此後偏安江南的南明皇帝們不要說社麼封侯封伯了、連公爵、王爵也毫不吝惜的批發了出來,同樣沒能挽救這些小朝廷覆滅的命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