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中後期的武將們是怎樣的?爲什麼說他們都很奇葩?

明朝中後期的武將們是怎樣的?爲什麼說他們都很奇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明朝武將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明朝的士大夫特點,和漢唐相比,甚至比以往歷朝,都顯得奇葩。

他們不怕死,卻從不敢造反。

他們看似活得體面,但在皇帝甚至皇帝的奴才太監面前,卻沒有尊嚴。

他們的壯烈,大多通過犯諫的形式實現。那種犯諫,於今人而言,無異找打、“犯賤”。

明朝中後期的武將們是怎樣的?爲什麼說他們都很奇葩?

“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流露,他們看起來全像是溫柔的女子。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

這是明後期到達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男人印象記。這種印象在明內閣“戰爭”中得到驗證。《明史》有記:萬曆之前的隆慶年間,隆慶五年,內閣發生內訌,朝堂之上,大學士殷士儋揪住首輔高拱的脖領子,出言不遜,推來搡去,而滿堂之上,士大夫們沒人敢拉架,或者連拉架的氣力都沒有。再後的天啓年間,魏忠賢把持的內廷,隨便派幾個太監,就可以揍士大夫一頓,甚至將他們活活打死,大臣毫無還手之力,即便知道對方並未奉旨行事,在正當防衛範圍,對打起來也一敗塗地。大約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手無縛雞之力。

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是文臣,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那麼大明武將又如何?

按理說,以保家衛國、行軍作戰爲己任的他們,應該是陽剛、光明一些吧?

但是,很不幸,明朝的武將尤其是中後期時代的武將卻比文臣更奇葩。

他們不忠,也不反。他們習慣慷慨陳詞卻不習慣打硬仗,扯謊和投敵成了家常便飯。

諸如萬曆朝鮮戰爭期間,大明抗日援朝,最後因日方主帥豐臣秀吉暴斃而取得慘勝。之所以是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除了日軍彪悍之外,就是因爲明軍主帥無能,打不了硬仗,瞎指揮,大都擅長撒謊,謊報軍情。

爲什麼會這樣?這都和明朝變態體制有關——君主高度集權,廢除丞相,士權消亡,奠定了“君尊臣卑”政治格局。臣子消極保守,謹小慎微,不敢作爲、越雷池半步。

這種變態體制,到了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時代,達到無可救藥地步。

這個時期明軍遼東對滿洲八旗作戰,從洪承疇到祖大壽,再從祖大壽到吳三桂,他們個個都是四無之人:無真,無膽,無忠,無骨。

怎麼到了崇禎加劇了變態?

除了崇禎本人就是個變態之君、志大才疏、反覆無常外,還跟他殺了一個人有關。

崇禎三年,朱由檢殺了一個武將,這個武將就是大明絕版武將——袁崇煥。

爲什麼稱他是絕版呢?因爲此人的作爲,在明朝武將當中,可謂前無古人後難來者。猶如文臣中的張居正一樣。

熟悉明史的朋友知道,袁崇煥拜將薊遼督師。一生在保衛明朝、抗擊後金的戰場上,是當時明朝邊將中唯一沒有敗績的常勝將軍,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廣渠門大捷、左安門大捷等勝利,最終卻獲九項大罪,被亡國之君崇禎除以凌遲極刑,死於北京甘石橋。死後屍體還被不明真相的羣衆分食。可謂悲慘極致。

關於袁崇煥冤不冤、該不該死,史論鋪天蓋地,車載斗量。而我以爲,判斷一個事物的對錯,首先要看這個人的罪名,然後再看這個案子的裁判,最後還要看置之死地的敵人,是些什麼貨色。

袁崇煥被崇禎皇帝處死的時候,給袁崇煥定了九條罪名,分別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歸納起來,主要兩起事件:殺毛與議和。

崇禎二年即公元1629年,崇禎帝加封其袁崇煥爲太子太保,並賞賜蟒袍、銀幣。袁崇煥在遼東大力整頓軍務,但在做準備事宜時與其他將領發生矛盾。其中,級別最高的是毛文龍。毛文龍歷仕萬曆、泰昌、天啓、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曾收復皮島(今屬朝鮮)、長山島等沿海島嶼,有一定戰功。但有人指責毛文龍有貪功冒餉、不受節制、難以調遣,儼然是想割據一方,做個獨立王國之藩主。於是爲了整頓軍級,這年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煥以閱兵爲名檢閱毛文龍部,宣佈毛文龍不受管控、謊報軍功、私通外夷等十二條當斬之罪。之後袁崇煥抽出尚方寶劍斬毛文龍於帳前,隨後把其部隊分爲四份,分別管理。

對袁崇煥矯詔擅殺毛文龍的做法,史載“帝驟聞,意殊駭”。但表面上卻對袁崇煥加以表揚,宣佈毛文龍的罪狀。儼然已同意袁崇煥的做法。袁崇煥何罪之有?

至於議和。情況是這樣的。袁崇煥上任之初,訓練出了一支關寧鐵騎,在於努爾哈赤的較量中佔據上風,但是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上臺改變了戰術,一時很難攻破,所以進入相持階段的袁崇煥就想着與後金議和,這麼做的目的大概是爲了爭取時間,以鞏固邊防。

這又有什麼不對?

有人說,袁崇煥有欺君之罪。“託付不效”,說崇禎託付給袁崇煥的事他沒有完成。當初袁崇煥上任之時,就給崇禎誇下了海口,五年之內即可平遼,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年,不僅沒有效果,還讓人打到了家門口,實在是有負重託。

這其實是不顧現實,對前方將士提出了過高要求。

皇帝好大喜功,下面必定比賽吹牛。而袁崇煥在誇下海口的同時,也確實立下了實實在在的戰功。在衆將之中,無疑算是最實幹的。

別忘了袁崇煥對崇禎誇下海口時,提出需滿足的三大條件: 一是實權。自主排兵佈陣調兵遣將。二是配合,在糧草、武器、人力等方面,要及時到位。是朝廷大臣之間,不要彼此拆臺。三是放手。也就是崇禎皇帝要相信他。只有相信他,才能夠幹成事。

崇禎皇帝口頭全部答應,但實際卻又如何呢?什麼叫“便宜行事”、全權負責? 什麼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給了你尚方寶劍,你殺一個毛賊,都是僭越! 崇禎殺袁崇煥, 其實有個最大的效果,那就是將大明武將徹底“去勢” 。將大明武將的有限作爲空間和自由裁量權消滅得一乾二淨。這大明國,除了皇帝一人,還有什麼人敢謀配謀?

“微臣有罪、皇帝聖明”——袁崇煥之死,令大明朝堂上下響起一片臣服之聲。 於是,大明衆將就被如此這般去了勢,成爲精神太監。謀國的袁大帥被閹割,剩下想活命的,就紛紛自閹。既然帥不能斬將,那就窩裏鬥吧。不能議和?那就圍觀。

可見,袁崇煥的問題,不是過失問題,而是權限問題。正因爲他敢作爲,有擔當,以天下興亡爲己任,才做了一番主張,遭受一連串問罪。他是大明長城,卻被本國自毀。看似一個武將悲劇,實則爲大明王朝制度設計的必然結果。君尊臣卑,重文抑武,令晚明最能幹敢作爲的將軍死於莫須有罪名。從他之後,大明軍營變成阿貓阿狗集散之地,只求明哲保身,苟且富貴。終局時崇禎陷入絕境,召集天下衆將勤王,無一響應,所謂勤王之師嬗變成爲坐看國君上山上吊之瓜衆。

這種慘局,除了變態制度及變態君主,還能怪誰呢?! 歷史的進步,某種程度就是源於少年不聽老朽的話,人傑手下推翻草包領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九泉之下的袁將軍,以生命代價爲國謀未來、隱約博弈皇權,也算是淚眼笑到了最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