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公孫勝也是梁山的元老,他爲什麼要離開宋江?

公孫勝也是梁山的元老,他爲什麼要離開宋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滸裏公孫勝是個有名的人物,論排兵佈陣不弱於吳用,而且對人一貫忠誠,看朋友入木三分。想當年爲了十萬擔生辰綱不義之財,不惜長途跋涉,前來投奔晁蓋。

晁蓋不過是小小的保正,也就是現在的村長,爲何能讓公孫勝千里來投。要知道公孫勝可不是一般的人物。而且當時河北玉麒麟盧俊義名揚天下,山東及時雨宋江四海知名,小旋風柴進皇族之後,這幾個人都是後來赫赫有名的人物,公孫勝不去請他們,專門去請晁天王,這裏面有沒有什麼門道。江湖以爲,公孫勝大郎是知人識人的,他知道晁蓋和其他人物不同,能夠擔當重任。

公孫勝也是梁山的元老,他爲什麼要離開宋江?

其一,晁蓋地位低賤。幹這樣危險的事情,弄不好,失掉腦袋的,盧俊義不願意做,家大業大不在乎幾個錢;宋江不能做,身爲鄆城小押司,日子過得很愜意;柴進不屑做,自己有的是黃金白銀。而晁蓋地位低,自然是首當其衝的人選。

其二,晁蓋很講義氣。晁蓋這個人義薄雲天,在當時很有名氣。盧俊義武功超羣,家資深厚,自然看不起下層受苦的人民大衆;宋江做事有點假,虛虛僞僞的,看不出本來面目;柴大官人門樓有點高,自然有些高攀不起。

其三,晁蓋有領導魄力。晁蓋是一村之長,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掌管着一方的平安,自然瞭解老百姓的疾苦,知道如何下手,而且久居鄉間,自然耳染目睹很多事情。

其四,晁蓋武藝精通。晁蓋這個人有一把子力氣,不像宋江只知道陰陰陽陽的算計人,也不像盧俊義武功太好,對別人看不上,更不像柴大官人看人分三六九等。

其五,晁蓋粗通文墨。晁蓋是個不大識字的人,和吳用等人相比,自然不太懂得有點嘰裏拐彎的事情,可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越是草莽英雄,越能成就大事。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領袖,多數都是不通文墨的莽漢。

其六,晁蓋手下聚集了一批人物。儘管是鄉村小幹部,可也是一呼百諾,晁蓋在當地很有威望。三阮弟兄、吳用等人對於晁天王也都是讚不絕口的。

所以,儘管晁蓋只是一個小小的村官,可是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就是因爲晁蓋樂善好施、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愛打抱不平,且又胸懷大志,痛恨不平的世道,才引得衆多好漢如衆星捧月般前來相投,也正是如此,當晁天王歸天以後,當年嫉惡如仇的公孫勝才歸隱田園不去逢迎宋江之流。這說明公孫先生的確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晁天王的真正知音。

公孫勝也是梁山的元老,他爲什麼要離開宋江? 第2張

公孫勝爲什麼離開宋江?

在大聚義、排名分座次之後,尤其是打方臘,108將落得個死傷慘重的結局,素爲人所不喜,而且方臘也是英雄,很多人都不希望看到方臘被滅。這也是梁山在之前都沒有將領折損,打方臘卻折兵損將的原因之一,當然,將領傷亡的原因還與兩個人的離去有關,一個是神醫安道全,還有一個是入雲龍公孫勝。安道全是被皇帝留下來的,成了御醫,皇帝的話不能不聽,這個好說。公孫勝呢,他是在打方臘前主動向宋江辭行的,這又是爲何呢?

有人說很簡單啊,因爲他是道士,看透了功名利祿,人間繁蕪,所以主動離去,隱於塵世,深山參道。真的是這樣嗎?(注:文章基於120回合本水滸傳)第14回中,生辰綱事件前,公孫勝是知道消息的,於是來找晁蓋商量,但一直被莊客攔着,公孫勝無奈,只能動手打人,才見到晁蓋。

如果公孫勝真是個看破紅塵的道士,會爲十萬貫生辰綱而主動找晁蓋嗎?會不惜打人也要把消息送給晁蓋甚至還參與進去嗎?很明顯不可能,那公孫勝爲何冒着生命危險加入到這場造反行動中呢?依小編看來,公孫勝是個有理想的人,早年他探聽生辰綱的消息和路線,就下定決心告訴晁蓋,待拿下這這十萬貫錢財,便作爲起義的家底,轟轟烈烈鬧革命,這是他最開始的想法。那時候他仰慕托塔天王晁蓋的爲人,本以爲能跟着晁蓋一起,保駕護航,完成理想,但上了梁山之後他才發現錯了,晁蓋並非賢主,吳用更是險惡小人。

待到宋江上山,對公孫勝來說,情況就更糟糕了,宋江不僅在慢慢架空晁蓋,而且爲了拉人上山,不擇手段。爲了拉秦明上山,禍害百姓;爲了逼朱仝上山,令李逵斧劈4歲小衙內……還有,宋江所謂的九天玄女授三卷天書、天降火球石碣出,這些東西,騙別人或許還行,騙公孫勝,那不可能。

公孫勝也是梁山的元老,他爲什麼要離開宋江? 第3張

最重要的是,宋江的理想是招安,這跟公孫勝的理想完全不一致,而且梁山雖說後來壯大了,但也是良莠不齊,龍蛇混雜。所以無奈公孫勝找個藉口——安頓老母,下山了。當初打劫生辰綱的時候,也是把頭別在褲腰帶上的,能不安頓好老母?何況他早就說過“家中有田產山莊”,如此之家,豈會無人照顧?所以這不過是他離開的藉口罷了。這是他第一次離去,如果不是後來梁山遇難,他是不會回去的。

面對戴宗的幾次邀請和梁山的危急關頭,公孫勝顧及舊友情分,第二次上山,師父羅真人的話值得玩味。羅真人道:“一清既脫火坑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如果說這裏的火坑是泛指人間的話,恐怕之前他也不會讓公孫勝下山做事了,所以火坑指的就是梁山。臨去之時,羅真人說了八個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意思是打到幽州就停止,到了汴梁就可以回來了。

徵方臘前,公孫勝真的再次離去了,宋江當時的反應是“不敢翻悔”,按理說,公孫勝走了,宋江頂多是不敢挽留,爲何是不敢悔呢?悔的是什麼?是約定。

說明公孫勝第二次上山的時候,已經不屬於梁山,他只是羅真人暫時借給宋江用的,兩人之間有個約定,時候一到,宋江自然不敢毀約!至於羅真人爲何早期肯讓公孫勝下山,後期又不肯了?那自然是公孫勝的意思了。從早期的一腔熱血。滿懷壯志,到後期無奈而走,公孫勝也許是梁山最鬱悶的人了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