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武則天的童年怎麼樣?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稱帝行爲的?

武則天的童年怎麼樣?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稱帝行爲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後改唐爲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權達幾十年,爲維護唐朝的強盛和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爲才人,號“武媚”。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爲尼。唐高宗即位,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她與當時的王皇后、蕭淑妃產生後宮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爲皇后。

武則天的童年怎麼樣?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稱帝行爲的?

武則天資質聰慧,廣涉文史,富有智謀。武則天做爲皇后之後不久,由於高宗體弱多病,有時便委託她處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勢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並稱“二聖”。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武則天廢李顯爲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爲皇帝,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她將旗幟改爲金色,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爲周,降李旦爲皇嗣。

武氏晚年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李顯重新即位,給武則天上尊號爲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而稱她爲“武則天”。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

童年

武則天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在唐的首都長安出生,故鄉在山西文水。父親武士原來是一個木材商人,隋朝末年參加了李淵在太原的起兵,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武德中,官至正三品的工部尚書,封應國公。母親楊氏是隋朝宰相楊達的女兒。在武則天出生後的兩三年中,武士先後擔任揚州長史和豫州都督,時間都不長。唐太宗貞觀元年(627)至五年(631),武士擔任利州都督,武則天跟隨父母在利州生活了四五年。

自古以來,利州流傳兩則美麗的傳說。一是“江潭感孕”,說是武則天母親楊氏在黑龍潭,有一條金龍使她受孕,方誕下武則天。二是“袁天綱相面” ,說武則天還在襁褓中,相面大師袁天綱就看出,她日後將成爲天下之主。 貞觀九年(635),武士死於荊州都督任上,武則天和她的母親不爲她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所容,雖然還不至於衣食無着,但日子過得並不舒心。直到她十四歲那年,才徹底改變了她的一生。

入宮五部曲

才人

武則天的童年怎麼樣?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稱帝行爲的? 第2張

武則天貌美,14歲時唐太宗召她入宮,封爲五品才人。“才人”是內官名稱之一,屬妃嬪當中中等偏下級,負責在宮中記錄妃嬪們的飲宴睡寢和蠶桑之事,向皇帝講述她們一年中的收穫情況。亦有稱太宗可能是感念武則天父親之功,以解孤兒寡母之困,因而封武則天爲才人。

尼姑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死,武則天便隨衆妃到感業寺當了尼姑,從佛唸經。唐太宗去世一週年祭奠,高宗到感業寺上香,與武則天相見後,相對而泣。此時王皇后爲投高宗所好,提議接武則天進宮,以擊敗蕭淑妃;於是,武則天便第二度入宮。

宸妃

武昭儀入宮後,受皇上的寵愛,促成王皇后與蕭淑妃結盟,共對武昭儀。永徽四年末,武則天生了一女孩,唐高宗視爲掌上明珠。一天,王皇后看望小鮑主離開後,高宗到武昭儀房間看望嬰兒,發現嬰兒已經死了。昭儀失聲痛哭,責問侍女後,知道王皇后來過,於是高宗認爲是皇后乾的。這是王皇后被廢之因,不過有人揣測是皇后離開後,武則天自己扼殺了女兒,栽贓王皇后。是以,高宗曾下詔特封武則天爲“宸妃”,以提高武則天的地位。

皇后

武則天當上皇后,爲控制後宮,消除隱患,殘忍地殺害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初,皇太子仍然是高宗長子燕王李忠。武則天恐若有一天太子當上皇帝,對己不利,於是利用許敬宗等人上奏,更換皇后之子李弘爲太子。 武則天爲鞏固自己的地位,便清除異己,於是將褚遂良、長孫無忌及韓瑗等人貶官,或令其自縊。另外,武則天亦扶植了許敬宗、李義府等新貴,以穩固政治地位。又將《氏族志》改爲《姓氏錄》,以提高新貴的社會地位。

大聖帝

皇位繼承成了女皇帝最棘手的問題。經宰相狄仁傑相勸後,武則天遂召回廬陵王李顯,並立爲太子。已屆古稀之年的武則天多由男寵張易之、張昌宗侍側。神龍元年(705),武則天病臥長生殿,張柬之等人在太子的支持下,以二張謀反爲藉口發動政變。先殺二張,繼而包圍武則天養病的住所,迫武則天傳位。 武則天臨終前留下“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歸葬乾陵;準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等人的子孫復業。最後武則天以“則天大聖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最終長眠於唐高宗的“御牀”之左。後人於乾陵爲她立了一塊“無字碑”。 武氏自立爲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 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爲中宗,尊武氏爲皇太后,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爲廬陵王,立李旦爲睿宗,武太后掌實權。690 年,廢李旦自立爲則天皇帝,改國號爲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神龍元年正月,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在一場突發的宮廷政變中下臺,唐中宗李顯復位,改周爲唐,一切又回到原來李唐王朝的軌道上。

政治功績

則天稱帝后,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爲“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爲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爲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爲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蒐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裏,始終有一批“文似仁杰”,“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爲其效命,有力地維護着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爲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裏,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爲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爲6i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斑宗在位時,武則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勸農桑、薄俺斂、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於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於武則天沉重打擊了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了一些具有進步性的政策,所以社會經濟呈現出發展的趨勢。武周政權建立後,她感到整個西域過於闊遠,不易管轄,遂於長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劃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于闐、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爲吐蕃所佔。武則天不甘心失土,乃於長壽元年(692)遣王孝傑等大破吐蕃,恢復了四鎮。武則天還非常重視著述,召學士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政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範要略》、《樂書要錄》、《百寮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她另有《垂拱集》、《金輪集》等著述。

她崇佛教、建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寵愛男妾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武則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及武攸寧等人,並大封武氏宗人爲王。大臣吉頊等人深以嗣君之選爲慮,武則天也感到作爲女子,死後只能入李家宗廟享子孫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議,於聖曆元年(698)迎還廬陵王李顯,復立爲太子。武氏晚年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誅殺二張,逼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中宗上尊號爲則天大聖帝,後人因稱她爲“武則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