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探花的排名不如狀元,爲何卻很多人對探花更青睞呢?

探花的排名不如狀元,爲何卻很多人對探花更青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自隋朝開始,科舉制就成爲了我國古代選拔人才一項重要的制度。科舉制發源於隋朝,在唐、宋、明朝持續發展、完善,並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

探花的排名不如狀元,爲何卻很多人對探花更青睞呢?

科舉制度作爲封建時期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促進了社會人才的流動,有利於打破相對的階級固化,讓有才能的寒門子弟也能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科舉制度初期,它展現了勃勃的生命力和進步性,儘管後期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和創造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仍不可否認科舉制在我國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有幾個程序,從地方上的鄉試到中央的省試與殿試,規模不同,考試難度也不同。其中,科舉制度中,考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爲“解元”,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被稱爲“省元”,考中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爲“狀元”。殿試及第的前三甲分別稱爲狀元、榜眼、探花。照理說來,狀元應當是最吃香的,但爲何有時人們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這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狀元、榜眼、探花作爲殿試的前三甲,被稱爲“三甲”。由於三甲的名次實際上是由皇帝評定的,因此三甲的才能實際上不相上下,排名更多地體現的其實是皇帝的喜好,主觀因素影響更大一些。因此,儘管狀元的名次更高一些,但實際上三甲的才幹的差異並不懸殊。

“探花”這一詞語最初出現於唐朝,當時的探花並沒有現在這樣的代表殿試第三名的寓意,僅僅是一種稱謂。這一稱謂的來源,是因爲在唐代爲了慶祝進士及第,會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而探花宴上的探花使,是從這一批進士及第的人當中挑選出來的最年輕英俊的兩個,他們會採摘鮮花、賦詩,以此來歡迎狀元。

探花的排名不如狀元,爲何卻很多人對探花更青睞呢? 第2張

唐朝的李淖在《秦中歲時記》曾經記載:“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爲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探花使要趕在別人之前採摘園中最爲鮮豔美麗的花朵,不然就會受罰,而這一遊戲也是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此時的探花郎還並沒有被賦予進士第三名的意義,而僅僅代表着探花宴上最年輕英俊的兩位探花使。但在當時,被選爲探花使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翁承贊作爲當時的進士第四名,被選爲探花使,感到十分榮光,於是寫下了“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爲我一時開。”“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詑衣惹得牡丹香。”這些詩,以表達自己被選爲探花使的驕傲之情。

而探花從什麼時候成了殿試第三名的專屬稱謂,至今仍舊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人們大多認爲這一稱謂是從宋朝確立的,並在明朝成爲定式的。但由於受前朝探花宴風俗的影響,後來的探花實際上帶有一種外貌上的意義,也就是說,誰被選爲探花郎,就寓意着這個人的相貌英俊,被大家所認可。因此,在狀元和探花才幹並不算差異懸殊甚至是不相上下的基礎上,人們大多認爲探花郎是才貌雙全的存在,因而常常會有人在中了探花時比中了狀元更高興了,這可是對他顏值和才華的雙重認可啊。

除了這一原因之外,還有兩個原因讓探花成爲比狀元更加吃香的存在。首先,上文中我們提到,探花是對進士顏值和才華的雙重認可,也正因此,探花常常成爲皇室選拔駙馬的不二人選。成爲了皇室的駙馬,等於是和皇家結爲姻親,飛黃騰達可謂是指日可待。

其次,人們常說,寧做第二名,不做第一名。原因就是第一名生活在聚光燈之下,一言一行都被臺下的人廣泛關注,甚至無限放大,他的壓力常常會過大。狀元亦是如此,成爲狀元之後,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人的監督之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常常還會引來衆人的非議。相比之下,作爲第三名的探花可能顯得更輕鬆些,這也是有些人更加青睞於探花的原因。

綜上所述,在部分人的心中,探花比狀元更受歡迎,具體有三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普遍認爲探花郎的容貌出色,是顏值和才華雙全的存在,乾隆時期的和珅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他才貌雙全,也因此成爲了探花,並且得到了乾隆帝的寵信。因此,即便狀元是第一名,在部分人們心中仍舊沒有探花受歡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