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的雍正真的是靠“豐臺大營”奪得的皇位嗎?豐臺大營是否真的存在?

歷史上的雍正真的是靠“豐臺大營”奪得的皇位嗎?豐臺大營是否真的存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豐臺大本營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對於其中的“豐臺大營”,想必不會陌生,在劇中正是它兩度挽救雍正於危難之中。

第一次是在康熙去世的當晚,十三阿哥胤祥從宗人府被赦出後,殺掉了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掌握了豐臺大營的兵權,進而率兵進宮勤王,扶保雍正順利登基;第二次是在“八爺黨逼宮”期間,又是十三阿哥胤祥拖着病體,重新奪回了已經被關外四位“鐵帽子王”控制的豐臺大營,再次幫助雍正渡過了危局,從而使得“八爺黨”的“逼宮”陰謀徹底破產。

然而,這些都僅僅是影視作品的演繹而已,歷史上的豐臺大營,包括《雍正王朝》中同樣被反覆提及的西山銳建營,無論是在雍正登基之時,還是在此後整個雍正統治期間,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作爲與表現,原因就在於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時期,這兩者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關於豐臺大營,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歷史上的清朝時期,到底有沒有在豐臺進行駐軍,一直是衆說紛紜。

有的說法稱,位於北京西南部豐臺地區,駐防有大量八旗精銳,“豐臺大營”因此得名。並且,由於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直接拱衛着京畿地區,因而豐臺大營的管理和統帥也是爲皇帝所非常看重的,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爲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

而關於豐臺大營的兵力配備情況,也是有着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豐臺大營共駐紮着12個營的軍隊,每營約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種說法是說豐臺駐紮着4萬人左右的兵力;還有一種說法是豐臺大營駐紮着軍隊數量是在2—3萬人之間。

然而,即便真的是如此,也是要等到清朝中期之後的事情了,究其原因有兩點。

歷史上的雍正真的是靠“豐臺大營”奪得的皇位嗎?豐臺大營是否真的存在?

其一,“豐臺”這個地名最終的確定,實際上是非常晚的。

按照清朝康熙年間的學者朱彝尊的說法,“豐臺”實際上是取自於金朝時期在這一地區建造的豐宜門和拜郊臺,因而取這兩個建築名稱的首尾之字,故稱之爲“豐臺”。在這之後,朱彝尊之子朱昆田,便對自己父親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他認爲“豐臺”本應寫作“風臺”,這是古人在這一地區建造的一座名爲“遠風臺”的山莊,所以“豐臺”只是取了個諧音而已。然而,這樣的稱呼僅僅是用於記載便利以及民間通俗稱呼,尚未得到清朝官方的確認。

真正等到“豐臺”以官方地名出現的時候已經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了,因爲此處修建了火車站,故按照當地人的稱呼習慣稱之爲“豐臺火車站”。隨後到了宣統三年(1911年)正式設立裏豐臺鎮。

由此可見,“豐臺大營”這一名稱,是基本不會出現在康熙朝以及之後雍正朝的。

其二,就是在清朝前中期的時候,八旗的精銳並不是駐防在北京城外,而是“駐防”在京城之內的。

順治元年(1644年),在多爾袞的安排下,此前一直盤踞在東北地區的大清政權是舉族入關,順治皇帝也從盛京遷都到了北京。與此同時,多爾袞下令,將北京內城所有的居民全部遷出,改由八旗進駐,並且按照八旗傳統的左右翼順序,圍繞着皇城完成駐防。所以,這一時期,京城的拱衛,並不是城外安營,而是城內駐防。

既然京城內駐紮了大量的滿洲八旗精銳,再加上地方上重要城市的“滿城駐防”,真正的八旗主力剩下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從人數上看,也不可能在北京城外再駐紮如此龐大的一支滿洲八旗的軍隊。

而由此也可見,《雍正王朝》中兩度幫助雍正挽救危局的“豐臺大營”,在歷史上是並不存在的,至少在這一時期沒有的。

歷史上的雍正真的是靠“豐臺大營”奪得的皇位嗎?豐臺大營是否真的存在? 第2張

所謂的“西山銳建營”,雖然有,但是雍正卻沒有見過。

或許這個時候有朋友會問,既然《雍正王朝》所對應的歷史階段不應該有“豐臺大營”,那麼劇中同樣反覆被提及的“西山銳建營”到底有沒有呢?

答案是有,只不過,歷史上的雍正是沒有見過的,因爲這是在乾隆朝時期才建立的一支“特種部隊”。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的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侵奪鄰部,挑起事端,進而發動了叛亂,乾隆皇帝派兵予以鎮壓。這便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中的“一平大金川”。

然而,由於四川地形複雜、民族矛盾尖銳,當地土司又憑藉石碉建築負隅頑抗,再加上當時的川陝總督張廣泗用人和指揮不當,致使清軍久攻不下,並且死傷極爲慘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決定訓練一支善於攀爬作戰的特種部隊。

“開國之初,我旗人躡雲梯肉薄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數,以此攻碉,何碉弗克!命於西山之麓,設爲石碉也者,而簡飛之士以習之。”

由於其組建和訓練的地點在北京西山地區,故取名爲“西山銳建營”,也有史料稱其爲“西山健銳營”。只不過,“西山銳建營”僅僅是個臨時性的“訓練營”,並沒有存續多長時間,在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亂”後,這支“特種部隊”進駐香山,就此成爲“香山銳建營”。

所以,在乾隆朝時期才組建而成“西山銳建營”,是不可能出現在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時期的,《雍正王朝》中的這段演繹,確實也不符合歷史的事實。

歷史上的雍正真的是靠“豐臺大營”奪得的皇位嗎?豐臺大營是否真的存在? 第3張

雍正能夠順利繼位的關鍵,在於隆科多和他的步軍統領衙門。

“步軍統領衙門”,全稱爲“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掌管着京城內的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負責守衛京城九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同時肩負着京城內的維穩、治安工作。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力常年保持在3萬人左右,不僅人數衆多,而且裝備精良,是整個京畿地區戰鬥力最強的軍事力量。

步軍統領衙門的最高軍事長官爲步軍統領,也稱九門提督,而隆科多自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就開始擔任這一職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皇帝在暢春園去世。

根據《清太宗實錄》中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醜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於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着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歷史上的雍正真的是靠“豐臺大營”奪得的皇位嗎?豐臺大營是否真的存在? 第4張

而在康熙去世後,隆科多憑藉其職權,隨即下令關閉九門,在北京實施戒嚴長達七日之久,直至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登基,這也隨即引發了人們對於“雍正繼位之謎”的猜想。要知道從康熙去世後到第二天上午雍正出現在暢春園的這十多個小時裏,只有隆科多能夠自由行走於皇城之中,並且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康熙去世時守候在其身邊的朝臣,其餘皆爲康熙皇子。由此可見,在這十多個小時裏,隆科多與雍正到底見沒見過面,商量了怎樣的事情,做了怎樣的部署和安排,這纔是雍正爲何能夠登上皇位的關鍵所在。只不過如今這一切都已變得不得而知了。

假設如果康熙真的是將皇位傳給了雍正,那麼隆科多則是通過其手中的軍事力量,有效的抵抗了其他皇子的反撲與爭奪,確保雍正順利登基;而如果雍正真的是像某些野史中記載的那樣是“矯詔篡位”或者“無詔奪位”,那麼隆科多以及他掌管的步軍統領衙門,則是雍正實施所有計劃的保障。

所以不管雍正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繼承的皇位,隆科多都是當之無愧的“首功之臣”。

而在雍正登基之後,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隆科多的感激與感謝之情,在公開場合完全不顧及帝王的威嚴,稱其爲“舅舅隆科多”,甚至在與自己的另外一位寵臣年羹堯的書信中,也對隆科多不斷的加以稱讚。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聖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羣拔類之稀有大臣也。”

與此同時,隆科多就此襲承了自己父親佟國維的一等公爵位,並且被雍正委以總理事務大臣的重任,之後又先後兼任了吏部尚書、理藩院尚書以及《聖祖實錄》和《大清會典》總裁官的職務,並被雍正賞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

由此也可看出,隆科多在整個雍正登基過程中的巨大價值與作用。

歷史上的雍正真的是靠“豐臺大營”奪得的皇位嗎?豐臺大營是否真的存在? 第5張

至於《雍正王朝》中力挽狂瀾的十三阿哥胤祥,在歷史上他所能做的反而非常有限。早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祥被康熙下令圈禁了一年,隨後被放出,但是其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極度厭惡,不僅對其沒有任何的封賞,同時也沒有安排給他任何的差事,胤祥也就此消失在了康熙朝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在康熙去世之後,胤祥極爲主動的率先跪拜雍正,承認其“新君”的地位,算是給了雍正以巨大的“合法性”支持,而這也是胤祥對於雍正僅有的幫助和支持而已,並不是像《雍正王朝》中那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