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岳飛上奏諷刺宋高宗,爲何高宗卻不予理睬呢?

岳飛上奏諷刺宋高宗,爲何高宗卻不予理睬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138年(紹興八年)二月,岳飛還軍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高宗爲“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並令其與金接通關係。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高宗不聽。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於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趙鼎也被罷相。

十二月廿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1139年(紹興九年)正月,宋廷宣佈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岳飛的“賀表”傳出來後,立即被四方傳誦。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高宗特下“溫詔”,岳飛纔不得已受之。

“和議”告成,高宗自然要派人去皇陵祭奠列祖列宗。朝廷於月底派判大宗正事的趙士信和兵部侍郎張燾一同去執行此神聖的任務。二月旬,趙士和張燾從臨安出發,經由武昌、信陽、蔡州、潁州到達皇陵所在的永安縣(今河南省鞏義市)。由於沿線所在地區全在岳飛的轄區,高宗在趙、張二人出發前便下令給岳飛,要他負責供應修理諸陵墓所需的一切物料。

岳飛上奏諷刺宋高宗,爲何高宗卻不予理睬呢?

趙、張二人抵達鄂州後,岳飛又一次上奏高宗,請求親自帶兵前去祭奠皇陵。岳飛之所以請求一起去祭奠皇陵,真實的目的是借隨宋使至西京洛陽謁掃帝陵之機,以窺探金國虛實。

高宗和秦檜在瞭解岳飛的真實用意後,立即下詔給岳飛,以鄂州軍營離不開岳飛的理由,斷然否決了他親自祭奠皇陵的請求,只允許派一員部將帶部分兵士陪同趙、張二人前往。其目的自然是害怕岳飛再做出破壞“和議”大局的事情。

反對“議和”的建議不被接受,祭奠皇陵的請求又被拒絕,岳飛苦悶、憤怒、無奈情再也難以壓抑,於是於二、三月之交,上了《乞解軍務札子》的奏疏,以眼部和腳部都有疾病爲由,請求解除自己的軍職。

但是,岳飛又在該奏疏中寫下了寓含譏諷的話語:“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復於用兵,且無嫌於避事…令臣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歌詠陛下聖德,爲太平之散民,臣不勝幸甚。他日填溝壑,復效犬馬之勞,亦未爲晚。”意思是說您既然已經放棄了收復失地的打算,那就讓我解甲歸田吧!也讓我也加入歌功頌德的隊伍吧!

岳飛上奏諷刺宋高宗,爲何高宗卻不予理睬呢? 第2張

收到岳飛的奏疏後,高宗和秦檜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也只能採用不予理睬的方法。不見迴音,岳飛又上了《乞解軍務第二札子》的奏疏,仍然以患病爲由,請求解除自己的軍職,語句中仍然有譏諷的話語。

高宗不得不回覆上奏了。他以岳飛身體很好爲由,拒絕了岳飛辭職的請求。岳飛只能留在鄂州軍營,哪也去不了了。

岳飛連上二道奏疏,要求解除自己的軍職,字裏行間對和議之事不無諷剌之意,高宗、秦檜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這在岳飛的罪名簿中再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