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鄭和前後共七次出海,光海船就花費一千萬銀兩?

鄭和前後共七次出海,光海船就花費一千萬銀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出現一個又一個的恢弘時期。前有秦漢王朝,後有隋唐帝國,即使是到了封建社會的末期,明清兩朝前期,在當時世界上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強大國家。

與國家強大相併列的因果條件,往往都是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民族融合;國外則是領土擴張,海外貿易發展。當然,國力強盛了,自然也就會有對外交流的需求。

要說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前有漢朝絲綢之路,後則有明朝七下西洋。對絲綢之路的作用,史學界幾乎是一致的贊同態度;但對於鄭和下西洋,幾百年來一直是爭論不休。

不過,作爲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鄭和下西洋在反映封建時代“迴光返照”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宣揚了明朝的國威。

鄭和此次航海之行,從中國的福建福州出發,沿着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向西行進,途中經過了如今的東南亞泰國、南亞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一帶,一直抵達了西亞的紅海和非洲的東非地區,最遠到達非洲南端莫桑比克海峽一帶。

鄭和前後共七次出海,光海船就花費一千萬銀兩?

鄭和前後共7次出海,耗時28年,耗費人力物力無數——僅僅是在永樂年間,就新建、改建了2000艘海船,每隻海船都耗資5、6000銀兩,船上還載有不可計數的各類金銀財寶。

鄭和每次航海,幾乎每次都帶領着近30000人出發,這些人還不只是簡單的水手,其中很多還是吃着皇糧的“公務員”。

鄭和的船隊可謂是浩浩蕩蕩,以當時各國無法想象的恢弘氣勢,打通了東西方的海上航線,極大程度上拓展了海上貿易的範圍和規模。

幾次航海期間,鄭和曾多次在途徑列國發生奇遇。譬如,初到爪哇國之時,鄭和的船員到當地下市貿易,恰逢爪哇國內西王和東王混戰,結果船員被殺死者百又七十。

西王得知此事,懼怕大明王朝派兵攻打自己,連忙派使者致歉,最後還賠償了60000兩黃金,從此以後對明朝稱臣納貢。

抵達錫蘭國,也就是如今的斯里蘭卡時,錫蘭國的亞烈苦奈兒以擔心明軍搶奪其國寶釋迦牟尼的牙齒遺骨“佛牙”爲由,拒絕同明朝建立貿易關係,將鄭和一行趕回船上。

結果等到第二次來到錫蘭國,鄭和乾脆將亞烈苦奈兒抓回京城,還有之後俘獲了蘇門答剌國內政敵,幫助其國王統一國家等等。

鄭和前後共七次出海,光海船就花費一千萬銀兩? 第2張

這些事件雖然其正義性無從定論,但客觀上沒有引起巨大規模的國家間戰爭,加強了明朝和沿途各國的聯繫,擴大了明帝國海外貿易的範圍,甚至還獲得了一些國家的稱臣納貢,可以說,對明朝而言也是有不少利處的。

而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較爲主流的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爲尋找建文帝:明朝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懷疑建文帝流亡海外,又擔心其對自己統治構成威脅,遂派船隊出海尋找建文帝。

若是單看前幾次航海,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在之後幾次的航海期間,明成祖統治已經穩固,而且即使建文帝流亡海外,也難再對其統治構成威脅,這種觀點就顯得有些牽強了。

第二種就是爲了宣揚大明國威,這種說法相對其他觀點更被普遍接受。不論是爲了尋找建文帝,還是爲了發展海外貿易,還是爲了抗擊雄踞西邊的帖木兒帝國,其航海的影響都必然帶有宣揚國威的色彩。

畢竟,明朝強盛時期,其經濟總量佔據全球的50%,如此強大的經濟實力,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種無可想象的巨大震懾。

再加上鄭和的船隊攜帶着數以萬計的各類財寶,沿途賞之各國,更是顯得大明帝國氣勢恢宏,國力強盛。而正是因爲此時的明朝實力強大,所以才支撐得起鄭和七下西洋的巨大開支。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原因已經隨着鄭和的離世和大明王朝的覆滅,被塵封在了歷史的雲煙之中。但毫無疑問的是,鄭和的此次航海之旅,不僅對明朝有着深遠的影響,更讓遙遠的非洲,知道了東方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中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