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宋神宗趙頊逝世

宋神宗趙頊逝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1085年4月1日北宋皇帝宋神宗趙頊逝世

宋神宗趙頊逝世

宋神宗趙頊

1085年4月1日,北宋皇帝宋神宗趙頊[xū]逝世。初名仲鋮,宋英宗長子,北宋第六位皇帝。

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國公,後進封淮陽郡王、潁王。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立爲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爲宋神宗,時年20歲。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趙頊即位,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趙頊即位後立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趙頊在福寧殿去世,享年37歲,共在位18年廟號神宗,諡號爲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

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二月),趙頊任命王安石爲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同時調整了人事安排,組成新的執政班子。變法措施大概分爲三個部分:即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隨後新法逐漸出臺。新法剛一出臺,便招來朝野間一片指責和謾罵,不僅從內容和效益上對新法進行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責,說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啓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爲因循,棄公論爲流俗”。在朝議紛紛面前,王安石不爲所動,喊出了“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口號,趙頊對王安石表示支持,說:“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事。”主張道德與功名並重,反對守舊派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爲的做法。在兩派爭議當中,趙頊先後罷退了一批對變法持否定意見的官員:如御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潁州”;“御史劉述、劉琦、錢鑼、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士範鎮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

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擢王安石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讓其有了更大的權力,於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後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爲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趙頊特命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昇之主持;在這個機構中,趙頊聽從王安石的舉薦,起用了呂惠卿、章敦、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新法雖得到趙頊的鼎力支持,但實行起來舉步爲艱,由於新法在多方面觸犯了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對。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時由於新法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點,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對,蘇轍、韓琦、司馬光都在反對之列。神宗的思想也開始猶疑起來。保守大臣們反對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準備,但是改革派內部分裂,給王安石的打擊是格外沉重的。而這時的神宗也不像前幾年那樣對王安石言聽計從,有時甚至不重視他的意見。王安石對神宗慨嘆道: “天下事像煮湯,下一把火,接着又潑一勺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

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春天,王安石因身體有病,屢次要求辭職。到六月間,王安石的兒子壯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絕,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已無法集中精力過問政事。神宗只好讓王安石辭去相位,出判江寧府。第二年王安石連江寧府的官銜也辭去了,此後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沒有回朝。

王安石兩次罷相,都是趙頊向守舊勢力妥協的結果。趙頊的目的是爲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獲得大臣和後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政治目標並沒有變。他一邊安撫守舊派的大臣,啓用曾被罷退降職的舊派人物呂公著、馮京、孫固等,一邊堅持改革,以平衡新派、舊派的力量。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的第二年,趙頊改年號爲“元豐”,從幕後走到前臺,親自主持變法。然而,變法依舊伴隨着反對的聲音。失去了王安石,趙頊本就很傷心,又要獨自面臨巨大的壓力,不免有些惱火。他決定實行更爲強硬的手段來推行新法,嚴懲反對變法的官員。趙頊沒有停止改革的進程,經過他的不斷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於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實行到宋朝末年未再進行大的變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