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清朝的兩個恭親王,他們命運如何?

清朝的兩個恭親王,他們命運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清朝歷史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清朝近300年曆史,有幾百個親王,但卻只有幾十個親王爵號。所以,難免有親王爵號雷同的現象。

比如,恭親王這個爵號,就曾經出現了兩次。

第一個被授予恭親王爵號的,是順治帝第五子常寧。

常寧生於1657年。順治皇帝在世時,沒有給常寧封賞爵位。順治皇帝死後,康熙皇帝即位。1671年,康熙皇帝將自己的弟弟常寧封爲恭親王。

清朝的兩個恭親王,他們命運如何?

1690年,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噶爾丹。常寧也隨軍出征,授安北大將軍,與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分道討噶爾丹。在這次出征中,常寧打敗了噶爾丹軍隊,但沒有窮追不捨,被罰去了3年親王俸祿。

1696年,康熙皇帝再次御駕親征噶爾丹,常寧仍然隨軍出征。

清朝史料對於常寧的記載語焉不詳,除了這兩次出征噶爾丹外,就沒有什麼事蹟了。倒是在《清世宗實錄》裏,常寧的侄兒雍正皇帝將自己的叔叔批評了一番:“朕叔恭親王常寧,昔年受皇考友愛深恩,不知感激報效,因循懶惰,悠忽終身,此中外所知者。”

雍正皇帝批評叔叔受康熙皇帝很深的恩愛,卻不懂得感激報答,反而養成懶惰的習慣,終生碌碌無爲。

清朝的兩個恭親王,他們命運如何? 第2張

康熙皇帝向來勤於政事,當然不喜歡懶惰之人。因此,他與弟弟常寧關係並不大好。1703年,常寧去世後,康熙皇帝雖然寫了一個100多字的碑文,卻捨不得給他一個諡號。

常寧去世後,康熙皇帝沒有給常寧第三子海善破格承襲恭親王的待遇,連正常的降襲一等待遇都丟了,連降兩級,封爲貝勒。不久,貝勒海善因爲“坐縱內監妄行,奪爵”,連貝勒都丟了。

此後,常寧這一代人混得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最後,只落得奉恩將軍爵位,相當於正四品武官。

清朝的兩個恭親王,他們命運如何? 第3張

第二個被授予恭親王爵號的,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奕訢。

奕訢生於1833年,他天資聰穎,精通詩文、武功騎射,勝於皇四子奕詝。可是,他最終與皇位擦肩而過。道光皇帝將皇位授予皇四子奕詝,這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不過,道光皇帝在遺詔中,將奕訢授予親王爵位。這種不同尋常的安排,或許顯示出了道光皇帝在繼承人選擇上的糾結。

咸豐皇帝即位後,按照父親的遺願,將弟弟奕訢封爲親王,爵號則選擇了恭親王。

新一代恭親王奕訢,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權力最盛時,被授予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等要職,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極爲顯赫。

恭親王奕訢幹了不少事情。他主持朝政,任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先後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收復了新疆全境。隨後,又興辦了洋務運動,創建工廠、製造機器、開採煤礦、修建鐵路、興辦電報、訓練軍隊、創辦學校,喊出了“自強”“求富”的時代最強音創造了“同治中興”,在朝野內外聲望極高,被譽爲“賢王”。

然而,置身政治權力中心,恭親王奕訢也經歷了幾起幾落,一次咸豐皇帝解除所有職務,兩次被慈禧太后解除所有職務。這些經歷,將他的雄心壯志消磨殆盡。1898年,當光緒皇帝興致勃勃地發起變法之際,徵詢王公大臣的意見,恭親王奕訢默然不語。

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奕訢病逝,終年66歲,他被賜諡號“忠”,加恩進賢良祠,配享太廟。他的孫子溥偉襲爵了恭親王爵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