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鈞臺之享,不得不知的一個歷史典故

鈞臺之享,不得不知的一個歷史典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五千多年漫長的華夏曆史中,啓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帝王,他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個帝王。

啓的母親是塗山氏,屈原《天問》記載“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懷孕的塗山氏女生下了啓”。

啓的父親大禹,可以說是在禪讓的外衣下得到了老大的位子。上篇穿越君已基本解釋,大禹治水雖有一定的貢獻,但是他的上位仍然存在許多疑點,有歷史學家認爲他的上位與武力權力勢力有很大的關係,伯益讓國也是因爲有所忌憚。

由此可見,原始社會那種天下爲公不爲自己權力和享受的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追求個人權力和享受也慢慢的走上了歷史的舞臺,誰能掌握天下不再只是聖賢,更多的開始傾向於實力。

鈞臺之享,不得不知的一個歷史典故

開始大禹把禪讓的人員定爲皋陶,皋陶年齡較大,他死後,大禹又把人選定爲皋陶的兒子伯益。按理,皋陶、伯益治水、利民的貢獻大於大禹,本就是伯益把國家讓給大禹的,大禹再把王位讓賢給他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問題出現在大禹的兒子啓身上,他也有當帝王的野心,並且一直在着手準備。

慢慢的,很多部落首領和官員在啓的計劃中,由支持伯益轉向了啓。啓畢竟是老大的兒子,他要想有所作爲,還是比一般人更容易的。

塗山之會後,爲了防範各部落的不忠和攻打三苗,大禹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這也爲啓的奪權埋下了堅實的伏碑。

鈞臺之享,不得不知的一個歷史典故 第2張

至於啓是如何幹掉伯益的,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伯益受命於天,當了老大,囚禁了啓,啓奮起反抗,把伯益殺死了;也有說法是啓直接發起了奪權之戰,直接幹掉了伯益;也有說法是雙方爲爭奪王位,發生了激烈的戰爭,最後啓勝,伯益被啓殺死,然後當上了老大。此後,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武則天改國號周時,便追尊啓爲齊聖皇帝。

無論如何,都是啓通過自己的本事,幹掉了本應奉天承運的伯益,獨攬了大權。

當時畢竟是禪讓制的時代,雖然是末期,但是禪讓觀念還是正統觀念,因此有很多部落首領不服啓是必然的。這纔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甘之戰。

鈞臺之享,不得不知的一個歷史典故 第3張

爲了宣佈自己的統治地位,啓學自己的父親大禹,在今河南禹縣舉行了一次盟會,不僅通知內部系統的各個部落,還通報給周邊的各個附屬邦國,來宣誓自己的主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鈞臺之享。

當然此後,夏朝諸王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都在此處,成爲夏“王宮王苑”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古鈞臺,在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院內,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禹州知州於國璧籌資重建,上書“古鈞臺”,兩側有磚刻對聯,上聯“得名始於夏”,下聯“懷古幾登臺”。

臺上原有樓閣建築,民國時期毀損,1991年禹州市政府撥款10餘萬元重修。上刻與夏啓有關的歷史典故、風景文物畫圖,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但是,在當時大會之時,有很多實力雄厚的部落並不服氣,特別是實力強勁的有扈氏部落公然反對這位新任領導人,一場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啓在征戰前集六部首領召開了一場動員大會,並宣讀一了篇討伐文書《甘誓》,也是一篇動員令。指責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罰。並宣佈軍事紀律,命令各部屬各自奉行命令,忠於職守,奉行命令者將在祖廟中受到獎賞,違背命令者,將在社壇前處死。軍令之嚴格和規範之完備,檔次之高,遠非伐三苗的《禹誓》可以相比擬的。

最後啓合力擊敗了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啓當上老大後,他放棄了陽翟,西遷到大夏,建都安邑也就是今山西夏縣西。

啓,公元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約78歲駕崩,征戰一生,最終病死在都城安邑附近。是他把王位的禪讓制廢除,改成了世襲制,開啓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當然在啓的晚年,發生了武觀之亂,政局又開始動盪不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