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怎麼制約君權的?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怎麼制約君權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極時期正式出現了“議政大臣”的職名。皇太極有意識地抑裁大貝勒們的權力,並逐步提高議政大臣們的地位,當時奉諭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人,其爵秩資格已經降低爲可以委派貝子級的貴族充任。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怎麼制約君權的?

這顯然是爲了吸收較低級的貴族參與軍國大政以削弱八和碩貝勒的勢力,並便於控制。清王朝統一全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有較多的增加,皇族中除親王﹑郡王﹑貝勒參加議政外,貝子及公一級也有參加議政的。議政大臣除滿洲八旗的旗主和大臣外,六部滿﹑蒙尚書也列爲議政大臣。其它如皇帝的侍從官員──內大臣﹑侍衛,以及王﹑貝勒府中的長史﹑旗下閒散等,也有被列爲議政者。

漢軍八旗的大臣等人也曾一度參預議政。當時在內廷還專設“議政處”,作爲議政王大臣的辦公處所。凡軍國重務,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其議政形式有二:一爲廷議,一爲交議。在清王朝統一全國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曾起過重要的作用。最初議政王大臣權力極大,皇位繼承這樣的重大決策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皇帝不能更改,甚至議政王大臣有權罷免皇帝。隨着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着親貴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雍乾時期,皇帝專政集權體制已經發展到頂峯,作爲軍事民主合議制殘留物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當然已無存在的必要。它的趨於衰敗以至最後披裁撤,乃是必然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