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清朝鮮爲人知的一場勝仗,擊沉敵艦4艘

清朝鮮爲人知的一場勝仗,擊沉敵艦4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英法等國憑藉着船堅炮利,在我國沿海以及內陸地區耀武揚威、橫行霸道。清政府腐朽無能,連吃敗仗,使得國土淪喪,山河破碎。在以往的認知裏,我們普遍認爲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雖然都做過一些抵抗,但是最終均以失敗告終。但是其中曾經也有那麼一場戰鬥,清政府居然打勝了,這時一場鮮爲人知的戰鬥。它就是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

大沽口位於天津東部和海河口南岸,是天津的海上第一門戶,也是海上由天津通往北京的必經之路,可以說是咽喉要地,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大沽口一旦失守,北京將門戶洞口,無險可守,可以說大沽口的得失關係着北京城的安危。

清朝鮮爲人知的一場勝仗,擊沉敵艦4艘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接連攻陷中國沿海重鎮。咸豐八年(1858年)六月,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等國簽訂《天津條約》,並商定第二年正式換約。《天津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對條約中的苛刻條款相當不滿,咸豐帝認爲這些條款不但大損國威,難以實現,故不願與列強換約。而英、法等國則對從《天津條約》中獲得的權益感到不滿,他們妄圖借換約的機會再次挑起戰爭,以便索取更多利益。於是一時間,烏雲密佈,大戰在即。

這一次,咸豐皇帝態度堅決,決心給給英法聯軍一點顏色看看。鑑於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的慘敗,爲了避免重蹈覆轍,咸豐皇帝任命科爾沁親王曾格林沁爲欽差大臣會同禮部尚書瑞麟佈置大沽防務。

清朝鮮爲人知的一場勝仗,擊沉敵艦4艘 第2張

1859年6月20日,英國公使卜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美國公使華若翰率大小艦艇21艘、官兵2200多人來到大沽海面,與英國海軍少將賀布率領的先遣艦隊回合,隨後便以入京互換《天津條約》爲由,要求登陸。按照預先的安排,三國使節必須按照清政府的要求從北塘登陸,然而他們卻堅決不走北塘,非要走大沽口,經天津進入北京。這遭到了曾格林沁的斷然拒絕。

清朝鮮爲人知的一場勝仗,擊沉敵艦4艘 第3張

英法聯軍以此爲藉口,與1859年6月25日率先向大沽口發起了進攻。他們首先拆毀了由橫江鐵鏈構築的第一道障礙物,並且炮擊大沽口兩岸的清軍炮臺。曾格林沁壓抑怒火,命令清兵不要輕舉妄動,等敵人靠近了再打。看到時機已到,曾格林沁一聲令下,炮彈如雨點般打向聯軍戰艦,大沽海面就像下餃子一樣不斷掀起一股股水柱。清軍的火炮在之前都經過了巧妙的僞裝,沒有暴露位置,因此這一突然開火,打了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由於聯軍戰艦正在忙於清障物,躲閃不及,故而紛紛被清軍炮火擊中,連賀布本人也被擊傷。激戰至下午4時,聯軍包括賀布的旗艦在內共4艘軍艦被擊沉,其餘也都不同程度被擊傷。聯軍見勢不妙,遂豎起白旗詐降,一旁的美國艦隊司令達底那海軍准將也急忙率艦隊支援英法聯軍。經調整部署後,聯軍決定繼續進攻,命令陸戰隊分乘20餘艘舢板,在艦炮火力的掩護下,從海河南岸炮臺強行登陸。

曾格林沁見狀,當即下令大沽口南北炮臺一齊開炮,轟擊陸戰隊。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口協防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率軍力戰;蒙古騎兵1000多人也弛援而來,與炮兵合力阻擊,使敵軍陷在灘頭陣地上寸步難進。打到天黑,聯軍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只得在丟下同伴的屍體後倉惶撤回艦上。夜幕中,清軍繼續開炮轟敵,打得聯軍心驚膽戰,一直跑到杭州灣才穩住陣腳。

清朝鮮爲人知的一場勝仗,擊沉敵艦4艘 第4張

這次戰鬥清軍一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俘虜2艘,斃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一共斃傷外軍440人。並且俘虜了英、美士兵各1人,而清軍僅僅陣亡32人。可以說是大獲全勝,斬獲頗豐。這次戰鬥意義重大,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近20年來,中國反侵略戰爭取得的第一場名副其實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讓他們知道了中國人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