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94年9月17日午後發生的黃海大東溝海戰,是甲午戰爭中海上戰場最激烈的一場戰役,也是世界海軍史進入19世紀後,空前慘烈的大海戰。與戰後中國人普遍對鄧世昌和“致遠”艦的事蹟集中關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軍在這場海戰中也有一個備受關注的事件。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鐵甲艦是世界海軍發展進入蒸汽時代後出現的主力艦種,因同時具備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當時的海軍國家以能裝備鐵甲艦爲傲,一如現代海軍對於航空母艦的膜拜。1885年,中國北洋海軍獲得了德國建造的“定遠”、“鎮遠”號一等鐵甲艦,瞬時成爲亞洲第一海軍,也一度據此控制了東亞制海權。視己身爲海洋國家的日本全社會因此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更將中國的鐵甲艦視作日本實施“開拓萬里波濤”擴張國策的巨大障礙,日本海軍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不斷籌謀要打沉中國的鐵甲艦。大東溝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各艦對中國的“定遠”、“鎮遠”號兩艘鐵甲艦給予集中“關照”,然而竭盡所能也未能實現擊沉的戰果,甚至還留下了日軍旗艦“鬆島”上一名重傷的水兵臨死前望着巋然不動的“定遠”慨嘆“‘定遠’爲何還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讓日本海軍能夠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戰進入到收官階段的下午5時之後,北洋海軍一艘名爲“經遠”的軍艦被其擊沉的事件。

遲到120年的疑點

整場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海軍共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四艦,然而仔細考證各艦的沉沒原因便能發現,“超勇”艦事實上是重傷後因爲艦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燒沉;“揚威”艦則是重傷後,又被向戰場外逃跑的北洋軍艦“濟遠”撞擊漏水而沉;中國社會傳頌的“致遠”艦戰沉事蹟實際是在向日艦衝鋒途中,受傷越來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軍直接攻擊所致。根據日本海軍檔案,只有“經遠”艦是明確記錄的被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一直攻擊到沉沒的中國軍艦,更爲重要的是,“經遠”艦還是一艘被稱爲“小鐵甲艦”的軍艦,在沒有能打沉一等鐵甲艦的情況下,獲得了擊沉小鐵甲艦的戰果,也勉強可以拿來彰顯國威、軍威。

由此,日本海軍在關於大東溝海戰的敘述中,格外突出的一件戰事就是進攻“經遠”艦直到其沉沒的過程。甲午戰爭後日本海軍官修軍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戰史》中對於此事就有文辭間十分激動的描寫,“不久,‘經遠’到了生命最後的時刻,螺旋槳露出在空中旋轉,紅色的艦底一覽無餘,我軍將士紛紛鼓掌,大喊‘萬歲’。”

從大東溝海戰結束後,有關“經遠”艦被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擊沉一事,隨着日方的敘述而流傳開,在一個多世紀時間裏包括中國史學界在內,各種關於甲午海戰的著述中,但凡涉及“經遠”沉沒一事,幾乎都完全採用源自日本的記載。在爲了紀念大東溝海戰雙甲子而開始的兵棋推演中,有關“經遠”沉沒情形的史實也依據日本海軍檔案的記載,但隨着120年前的海戰以實時再現的方式一點點推演出來的時候,令在場者驚愕的事情便發生了,日本海軍引以爲傲的第一遊擊隊追擊“經遠”至沉沒這件史實在一個多世紀後被發現存在嚴重的疑點。

“經遠”戰史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經遠”號,是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爲了“大治水師”而向歐洲訂造的四艘新式巡洋艦之一。和同批在英國訂造的“致遠”、“靖遠”號穹甲巡洋艦不一樣的是,“經遠”和她的姊妹艦“來遠”是因爲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時任中國駐德公使許景澄的竭力堅持,而決定在德國定製的裝甲巡洋艦,而這也是德國造船工業歷史上設計、建造的第一型裝甲巡洋艦。

在那時,所謂的裝甲巡洋艦與穹甲巡洋艦的區別,在於軍艦上裝甲的安裝方法。略述其大意,穹甲巡洋艦是指在艦內機艙上方的那層甲板上平鋪一層裝甲板(因爲裝甲板沿中部全爲平面,向左右兩舷是斜面,所以稱爲穹面裝甲,簡稱穹甲),藉以防護從上方擊入的炮彈,至於機艙兩側的防護,則指望機艙兩旁煤艙裏的煤,以及艦體外部的海水來提供防禦。而裝甲巡洋艦與其防護理念迥異,這種軍艦在靠近吃水線部位的艦體舷側敷設裝甲板,可以猶如盾牌一樣防衛從側翼方向擊來的炮彈,因爲裝甲巡洋艦的裝甲近似“豎立”的姿態鑲嵌在軍艦兩舷外艦體上,在清末又被中國的一些軍事書籍喚作豎甲巡洋艦。又因爲這種裝甲防護方式類似鐵甲艦,於是那時的裝甲巡洋艦也便有了“小鐵甲艦”的別號。

穹甲、裝甲巡洋艦的防護理念各執一端,在沒有發生大的戰事較量前,當時還無法明確判斷孰優孰劣,不過穹甲因爲只需要鋪設一層甲板,而裝甲巡洋艦要在軍艦水線外兩舷敷設裝甲,裝甲分量更重,所以相近體量的情況下,裝甲巡洋艦一般要顯得比穹甲巡洋艦排水量更大,航速較慢。當時西方國家海軍主要把巡洋艦投入海上偵察、保護海外殖民地的用途,顯然航速快纔是巡洋艦應該偏重的性能,不過東方國家因爲國力弱,還無法像西方那樣只用鐵甲艦來進行海戰,必要的時候必須以巡洋艦來充當主戰任務,此時裝甲防護模式和鐵甲艦類似的裝甲巡洋艦,似乎也就變得更有實用價值,這也是李鴻章竭力堅持要訂造這類軍艦的重要原因。

德國造的“經遠”號巡洋艦於1887年建成,當年9月12日和“致遠”、“靖遠”、“來遠”巡洋艦以及“左隊一號”魚雷艇結伴從歐洲回國,全程由中國官兵駕駛,經過近三個月的跨洋航行,於12月10日抵達福建廈門外海,和丁汝昌率領在彼迎候的大隊軍艦會合,編入北洋艦隊,成爲這支艦隊最新的主力陣容。擔任“經遠”首任艦長的是和鄧世昌等將領有同窗之誼的福建船政後學堂駕駛班一期畢業生林永升。饒有趣旨的是,北洋艦隊對這種德國造的鐵甲巡洋艦採取了和英國造的穹甲巡洋艦混編的做法,從此,“經遠”的名字便經常性地和英國造的“致遠”艦出現在一起。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3張

1894年初夏,甲午中日戰爭爆發。9月16日包括“經遠”在內的北洋海軍主力護衛運兵船到達鴨綠江口附近的大東溝一帶實施登陸。第二天中午,正在大東溝口外12海里處海面上警戒的北洋海軍主力軍艦發現了自西南方向而來的日本聯合艦隊,根據提督丁汝昌之命,原先排列爲雙列縱隊待機陣型的北洋海軍主力艦開始變換爲稱作“夾縫雁行”的作戰陣型,北洋海軍主力十艦按照每兩艘軍艦編爲一個小隊的組合模式,漸漸展開爲一個橫陣,“經遠”仍和“致遠”艦編爲小隊,配置在旗艦“定遠”左側的左翼方向。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當天中午12時50分,大東溝海戰打響。北洋海軍各艦在戰鬥爆發後的第一個小時內,竭盡全力想要逼近日本艦隊,發起近距離上猶如白刃戰般的亂戰攻擊,用撞角、魚雷取勝,以此來規避己方火炮射速慢、彈藥效能低的劣勢。然而日本聯合艦隊發揮編隊航速高的特點,始終保持着和北洋海軍的間距,至下午2時之後,北洋海軍陷入了被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與第一遊擊隊腹背夾擊的境地,戰事轉入膠着。

下午3時30分左右,北洋海軍“致遠”艦突出陣列,在向日艦努力衝鋒途中不幸戰沉,成爲大東溝海戰中分水嶺般的事件,此後北洋海軍陣型便出現了“餘船星散”的局面。鮮爲人注意的是,事實上“致遠”艦向日艦衝鋒時並非單槍匹馬,同小隊的“經遠”號實際跟隨在後,也一起承受了日艦猛烈的炮擊,根據北洋大臣李鴻章戰後爲海軍陣亡官弁申請撫卹的奏摺稱,“經遠”艦長林永升就在此期間壯烈殉國,“突中敵彈,腦裂陣亡”。“致遠”沉沒後,北洋海軍“濟遠”、“廣甲”艦向大鹿島方向淺水區逃跑,“靖遠”、“來遠”艦爲了救火搶險也向這一區域撤逃。和“致遠”衝鋒時受傷的“經遠”在隊長艦沉沒後,也轉舵努力向海戰場外撤逃,然而不幸的是,“經遠”艦因爲處於隊末,被日本聯合艦隊中戰鬥力最強的殺手組合——第一遊擊隊盯上。下午4時之後,“經遠”和尾隨“經遠”追擊的日本第一遊擊隊漸漸離開主戰場。此後的時間內第一遊擊隊和“經遠”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戰鬥,在中國方面的檔案中只有含混的記載,而日本第一遊擊隊各艦的報告則十分明確,即日本第一遊擊隊追趕上、並擊沉了這艘頑強的中國軍艦,時間爲下午5時30分左右。

莊河沉艦

120年後的9月17日,在威海進行的黃海海戰推演活動進入到“致遠”艦戰沉後的下午3時30分鐘後,“經遠”艦和第一遊擊隊的情況便開始成爲在場衆人的關注焦點。

甲午海戰當時,留下擊沉“經遠”第一手記載的就是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軍官的戰後報告,根據日本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海軍少將戰後的報告,當日第一遊擊隊對“經遠”的大致追擊情況是: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5張

下午4時16分,開始追擊“經遠”艦。(坪井航三戰後的首份報告中誤判斷爲外觀和“經遠”相同的“來遠”艦。)

下午5時,“吉野”等第一遊擊隊軍艦猛擊“經遠”。

下午5時30分,“經遠”艦向左傾斜沉沒。第一遊擊隊開始向在海戰場外淺水區救火的中國軍艦“靖遠”、“來遠”迫近。

下午5時45分,第一遊擊隊接到聯合艦隊本隊旗語信號,向本隊靠攏歸隊。

當時日本第一遊擊隊共有“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4艘軍艦組成,4艦的艦長在海戰後的報告中也都提及了追擊“經遠”一事。

第一遊擊隊司令艦“吉野”艦的艦長河原要一海軍大佐的報告中描述的情況是:

下午4時16分,開始追擊“經遠”,當時距離尚遠,允許士兵休息和吃零食。

下午4時30分,以14節(海里/小時)航速追擊“經遠”。

下午4時48分,距離2300-2500米時射擊“經遠”,“經遠”傾斜、冒起黑煙。

下午5時5分,“經遠”轉向東航行。

下午5時10分,第一遊擊隊後續三艦趕上一起進攻。

下午5時29分,“經遠”向左翻沉。

下午5時45分,接到迴歸本隊的信號。

下午6時27分,靠近本隊。

“高千穗”艦長野村貞海軍大佐的報告稱: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6張

下午5時5分,第一遊擊隊各艦集中攻擊“經遠”。

下午5時37分,“經遠”艦向左傾斜沉沒。

下午5時40分,接到迴歸本隊的信號。

下午6時35分,接近本隊。

“秋津洲”艦長上村彥之丞海軍大佐報告稱:

下午4時24分,在5000米距離上炮擊“經遠”。

下午5時,追上“經遠”,在3000米距離猛烈對其炮擊。

下午5時35分,“經遠”沉沒。

下午5時47分,接到迴歸本隊信號。

下午6時50分,接近本隊。

曾在甲午豐島海戰中擊沉中國“高升”號運兵船的日本軍艦“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海軍大佐的報告最爲簡略,有關擊沉“經遠”如此大事只有寥寥幾筆。

下午5時15分,追上“經遠”,猛烈炮擊。

下午5時39分,“經遠”沉沒。

下午6時30分,迴歸本隊。

如果僅僅只是看日本各艦的戰報,文字間除了能讓人發現一些時間節點的記載存在少許差異外,大致記載相同,並覺察不到什麼異常之處。但是在推演的沙盤上,追擊“經遠”一事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要與繼續在主戰場上作戰的中日軍艦間發生距離上的關聯,站立在俯瞰整個大東溝海戰戰場的視角再來觀察第一遊擊隊追擊“經遠”這一戰場局部,有關這一歷史事件上所存在的嚴重問題便立刻被發現了。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7張

日本防衛省檔案所記錄了中國軍艦“致遠”、“超勇”、“揚威”等沉沒的大致座標點,從2013年年末開始在大東溝附近海域進行的水下沉艦考古調查也證實了這些座標的真實性,由此便基本可以判斷出“經遠”艦撤離戰場時的大致座標點。更爲重要的是,今年在遼寧省莊河黑島附近海域通過水下考古調查,“經遠”艦的船骸準確位置也得以發現。

以“經遠”撤離主戰場的大致位置起算,到其沉沒點之間以直線距離計,接近30海里(50多公里)。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當時編隊的極限航速爲每小時15海里(編隊航速以編隊中航速最低的軍艦的最高航速計),也就是追擊“經遠”一事持續將近2小時的時間。而根據第一遊擊隊各艦的報告稱,這一過程僅僅只有1小時左右。

假設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真的在下午5時30分左右追擊“經遠”到其沉沒,出現在“經遠”沉沒點附近,那麼下午5時45分距離此處約50公里外的聯合艦隊本隊軍艦桅杆上掛出的要求第一遊擊隊歸航的信號旗根本不可能被觀測得到。

這一讓人費解的情形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日本第一遊擊隊根本沒有追擊“經遠”直到其沉沒,而是在“經遠”尚未沉沒時就已經脫離接觸,改航他處了,爲什麼在日本防衛省檔案中關於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沉沒軍艦的座標記載裏,只有“經遠”語焉不詳,原因可能正源於此。那麼由此產生一個新的問題,如何來解釋和看待包括坪井航三、東鄉平八郎等在內的日本高級軍官言之鑿鑿的戰報,甚至於如何來看待這些日本軍官此後的官場之途。在甲午戰爭之後,第一遊擊隊的高級軍官出現了界別分明的兩類晉升情況,第一遊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吉野”號艦長河原要一、“高千穗”艦長野村貞都仕途不順,而在海戰報告中對擊沉“經遠”一事做含混處理的“浪速”艦艦長東鄉平八郎、“秋津洲”艦艦長上村彥之丞則明顯要運氣好得多。

中國有古諺“過猶不及”、“畫蛇添足”,以之用在第一遊擊隊擊沉“經遠”問題上也正恰當。甲午黃海大東溝海戰中,中日雙方都沒有拍攝多少現場的海戰照片,最主要的幾幅都出自日本軍艦“西京丸”上一位輪機軍官之手。弔詭的是,在少之又少的黃海海戰現場照片中,竟然有一幅第一遊擊隊領隊艦“吉野”上拍攝的“經遠”沉沒前的照片(也是“吉野”艦上這位攝影者拍攝的唯一一幅海戰場照片),拍攝者稱畫面上一艘冒着濃煙的軍艦就是正在下沉的“經遠”,而拍攝時間爲“經遠”沉沒時的9月17日下午5時30分,彷彿是對第一遊擊隊擊沉“經遠”的歷史描述不夠有信心,專門立此存照。不過細讀這張照片,反而又暴露了更多的問題,據稱攝於5時30分的這幅照片上,正在向遠處的陸地方向航行的“經遠”只是一個冒着濃煙的小小物體,可見拍攝時“經遠”其實和攝影者所在的“吉野”還存在很大的距離,另外照片上的“經遠”雖然是很遠處的影像,但可以清晰地看出此時該艦根本沒有出現艦體側傾等現象。這幅照片當是日本第一遊擊隊在追擊“經遠”的過程中,或者是在放棄追擊“經遠”時所攝,但爲何要將這樣一幅照片描述爲正在下沉的“經遠”,箇中用意耐人尋味。“

經遠”沉沒問題成爲甲午黃海海戰120年戰棋推演的重大收穫,證明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實際並沒有直接擊沉任何一艘中國軍艦。“經遠”艦最後的航程,很可能是因爲艦上中高級軍官在此前戰鬥中幾乎全部殉國,在“船行無主”的情況下,艦上倖存的官兵努力將重傷的軍艦駕駛到了莊河黑島附近海岸,自行撞灘,以求人員脫險。這一段不見於中方甲午歷史記載中的隱祕史,可能正是爲什麼民初莊河縣誌乃至地方傳說中竟然有涉及“經遠”在該地沉沒內容的原因所在。

遲到120年,澄清一段甲午海戰中的戰場細節,對甲午戰爭史本身會產生修正,但對於大歷史而言並不會有什麼大的損益改變。箇中耐人尋味的是,“經遠”艦沉沒事件百多年來沿循着的日本檔案佔據話語權的現象,而這在甲午戰爭史研究中並不罕見。

黃海海戰期間爲什麼日軍一艘軍艦都沒有擊毀 具體過程是什麼樣的 第8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