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美麗島事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美麗島事件簡介

美麗島事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美麗島事件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麗島事件(又叫高雄事件、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當時國民黨當局稱其爲“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發生於1979年12月10日的臺灣

美麗島事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美麗島事件簡介

《美麗島》雜誌社 在高雄舉行的一次爭取民主示威的遊行,有兩萬人慶祝聯合國發表《世界人權宣言》一週年紀念會,最後演變成警民對峙,臺灣當局出動鎮暴部隊、鎮暴車與催淚瓦斯彈對付集會人羣。本次事件對臺灣民主化進程與 “國家” 認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發生背景

戰後,國共內戰激烈化,因戰局失利,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成爲臺灣當局。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搬遷臺灣之後,國民黨長期一黨專制,針對共產黨“統戰手段”,國民黨政府實施諸多嚴厲手段限制人民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又實施戒嚴、黨禁,即人民無組織政黨之自由。

戒嚴令之下,好多持異議人士被政府以叛亂罪名收監,情節嚴重的持異議人士被處判死刑,不少都是冤枉錯判。因爲政府逼得人民太緊,民間開始興起好多反對勢力,衆多的反對勢力叫做「黨外」,即系國民黨以外。

黨外人士爭取人權保障、司法獨立,同時反對戒嚴、爭取集會同結社自由,那個時期好多人士以創辦雜誌做小衆媒體來發表意見,1950年代出版的《自由中國》是這個勢力爭取言論自由的代表。1960年《自由中國》組織一個叫「中國民主黨」的政黨,但遭政府取締,而《自由中國》也都被停刊。

美麗島事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美麗島事件簡介 第2張

一路到1970年,好多爭取言論自由認同民主的新興黨外勢力出現,其中以《臺灣政論》、《八十年代》、《美麗島》這三本雜誌最有代表性,而政府亦常常針對這幾本雜誌,得閒無事就會查禁嚇、打壓嚇阻。結果民間黨外勢力對開放黨禁、報禁,同時廢除戒嚴的要求越來越激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終於觸發“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是臺灣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雙方均有備而來。黨外人士希望藉此向國民黨挑戰,顯示自己的實力,而國民黨也將計就計,“引蛇出洞”。

美麗島之前的黨外運動

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統治時期,臺灣社會沒有組黨的自由。所謂的“黨外”,指的就是一羣非屬國民黨、進行反獨裁統治、爭取民主、自由運動的政治組織或個人。在早期,黨外人士主要是通過創辦雜誌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如50年代雷震的《自由中國》以及60年代的《文星》、《大學》等)。到70年代以後,開始透過選舉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的串聯和組織工作。

“黨外”的第一次組織化嘗試是在1978年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時期,當時非國民黨的候選人康寧祥、張春男、黃天福、姚嘉文以及呂秀蓮等人,在選舉期間以黃信介、林義雄和施明德爲中心,成立“臺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作爲共同的選舉後援組織。他們不但舉辦各種座談會、記者招待會等,也正式發表共同政見。助選團的總幹事由施明德擔任。

文宣攻勢

在助選團的協助下,黨外人士發動了龐大的文宣攻勢,印製自己的傳單、海報進行散發,很快就獲得了極大的迴應。但是在1978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突然告知臺北,即將終止與臺灣當局的外交關係。這個事件在政壇引發強烈的反應。臺當局領導人蔣經國在獲知消息後,行使“憲法臨時條款”所賦予的緊急權力,宣佈即日起停止一切選舉活動。斷交事件影響深遠,一直到2007年,事母至孝的呂秀蓮在第二個臺灣當局副領導人任期內,都曾公開抱怨,如果不是斷交,就不會有美麗島事件,也不會連自己的母親往生都不能奔喪。

美麗島事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美麗島事件簡介 第3張

黨外人士國是聲明

黨外人士反對暫時停止選舉的決定,許信良、餘登發等人在1978年12月25日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要求恢復選舉,並主張“由臺灣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和命運”。1979年1月21日,黨外運動的重要領袖餘登發因叛亂罪遭逮捕,當時任桃園縣長的許信良於是在次日領導20多名黨外人士發動要求釋放餘登發的橋頭遊行,這是國民黨在臺灣執政以來民間所發起的第一次集會遊行事件。

餘登發被逮捕後,在施明德等人的努力下,黨外人士組成了一個60人的“人權保護委員會”,在3月9日開庭時,由姚嘉文擔任餘登發的辯護律師,委員會也與國際特赦組織合作爲釋放餘登發而努力。此時施明德等人就已經開始籌劃一份黨外雜誌。1979年4月20日,中華民國監察院通過了對許信良的彈劾案,委員會再度組織聲援。隨着事態的惡化,許信良被迫在1979年秋前往美國。

《美麗島》雜誌

1979年5月中,黃信介申請創辦一個新的雜誌,雜誌名稱之由來,爲周清玉提議取李雙澤編曲、楊祖珺演唱的歌曲-《美麗島》爲名。6月2日,《美麗島》雜誌社在臺北正式掛牌成立。在7月9日的會議上,該社正式確定許信良爲社長,呂秀蓮、黃天福擔任副社長,張俊宏爲總編輯,施明德爲總經理。當時《美麗島》旗下網羅了各派的黨外人士,包括了當時傾向統一的社會主義團體“夏潮”以及以康寧祥爲代表的穩健派,但是主要還是以施明德等激進派爲骨幹。

美麗島事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美麗島事件簡介 第4張

1979年9月8日,《美麗島》雜誌在中泰賓館舉行創刊酒會時,以《疾風》雜誌社人員爲首的羣衆(領頭者爲現任新黨主席鬱慕明,而裏面有中興中學的學生)在館外聚衆抗議,並向館內正在進行酒會的人士投擲石塊、電池等危險物品,此即所謂中泰賓館事件。

施明德後來在監獄裏表示,創辦《美麗島》的目的是“要形成沒有黨名的政黨,主張實行‘國會’全面改選與地方首長改選”。但是在同時,一批所謂的“反共義士”另外創辦了《疾風》雜誌,與《美麗島》相抗衡,甚至不斷用暴力襲擊《美麗島》的辦公室。雖然“反共義士”自稱爲民間團體,但很有可能是受到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當局政府指使。

施明德在1979年11月14日到梧棲參加一場聯合祈禱會,在該會中他聽從幾位長老教會牧師的建議,決定在人權紀念日當天舉辦大規模紀念活動。在紀念活動舉辦之前,施明德與陳菊進一步籌組“人權紀念委員會”,打算在當天正式成立。

《美麗島》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1979年11月發行量已經超過8萬冊。11月20日,“美麗島政團”在臺中市太平國小舉辦“美麗島之夜”,會中開始籌劃在世界人權日當天在高雄舉行遊行。在11月及12月初,《美麗島》雜誌在高雄的服務處兩次遭人砸毀,多地服務社遭破壞。11月29日,黃信介本人位於臺北市的“立委”服務處和住宅遭到攻擊,並被搗毀辦公室設備,同日《美麗島》雜誌高雄市服務處也遭人持刀械破壞。雖然報警處理,治安當局一直未能查獲;而12月28日,《美麗島》雜誌屏東服務處亦遭到襲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