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衆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衆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衆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爲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衆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爲菩薩;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爲:摩訶薩埵(梵maha^ -sattva ,摩訶,意即大)、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以與二乘區別。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爲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爲“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爲“童真”

菩薩所修之行,稱作菩薩行。有關菩薩之一切法則儀式,稱爲菩薩之法式。以達佛果爲目的之教,稱爲菩薩乘;其經典稱菩薩藏。梵網經等即述菩薩應持之菩薩戒。諸經典常舉之菩薩名,有彌勒、文殊、觀世音、大勢至等。大乘僧侶或居士,亦有被尊爲菩薩者,如印度大乘佛教學者龍樹、世親等即被尊爲菩薩;於我國,竺法護被尊爲敦煌菩薩,道安爲印手菩薩;日本亦有高僧菩薩號者。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a)的簡稱。

菩薩是佛弟子,語意如菩提樹枝繁葉茂。

菩提,菩薩發心解決課題所顯現的智慧,菩提譯爲“覺”,菩提一詞來源於菩提樹,因佛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

薩埵譯爲“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將自己和一切衆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佛教的菩薩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爲菩薩。

菩薩是衆生成佛的必經身份,衆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爲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第2張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爲止,都可稱爲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

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

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第3張

大乘經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王的大願,所以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國五臺山被認爲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的道場,稱爲四大名山。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薩在我國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