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占城和明朝的關係怎麼樣?占城和明朝有着怎樣的來往

占城和明朝的關係怎麼樣?占城和明朝有着怎樣的來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史》記載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經過:

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

《明史》的這段記載突出了占城在此次航行的重要地位,無獨有偶,鄭和在第七次出使西洋之前,曾停泊在福建長樂,等待順風時便起航。在此期間,鄭和寫下了《天妃靈應之記》並立碑於長樂南山宮殿中,碑文也是把占城國放在了其航程的第一站,碑文曰:

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裏國、柯枝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

鄭和的翻譯官——馬歡,浙江會稽人,字宗道,自號會稽山樵,回族,因通曉阿拉伯語,擔任“通事”(翻譯官)一職,曾三次跟隨鄭和遠航,他歷涉諸邦之時,注意觀察各地的風土人情,並留下著名的《瀛涯勝覽》一書,《瀛涯勝覽》開篇第一章即是“占城”,其中寫道:

占城國在大海南,南距真臘,西距交趾,東北際海,自福建之長樂縣五虎門發舟西南行,順風約十日可抵其國,國東北百里,有海口曰新州港者,港岸立石塔爲標,船舶停於此。西南百里至王城,即占城。

無論是《明史》的記載,還是鄭和所撰寫的碑文,不管是馬歡的隨行筆記,亦或是鄭和七下西洋路線圖,占城國都是作爲海外停泊的第一站記在史料中的,因此鄭和船隊在國外的首泊站即是占城,這一點毋容置疑,那占城何以能成爲海外停泊的第一站?

占城和明朝的關係怎麼樣?占城和明朝有着怎樣的來往

從地理位置和中國古代的海上航線來看,越南的中南部海岸地區歷來是中國至東南亞海上線路的第一停泊站和必經之地。14世紀越南人黎崱著《安南志略》,書中記載:“占城國,立國之海濱,中國商舟泛海往來外藩者,皆聚於此,以積新水,爲南方第一碼頭。”

早在兩漢時期,《漢書·地理志》就記載了中國至東南亞的海上交通路線,從雷州半島乘船出發,沿着越南的海岸線南下,經過柬埔寨、泰國,到達馬六甲海峽,之後北上到斯里蘭卡,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已初步定型。到唐宋時期,廣泛使用羅盤針,造船與航海技術也顯著提高,宋代史書中多有占城與宋朝往來頻繁的記載,趙汝適在《諸藩志·占城》中寫道:“占城,東海路通廣州,西接雲南,南至真臘,北抵交趾,通邕州;自泉州至本國,順風舟行二十餘程。”迄至元代,諸國海船亦多停靠占城,《元史》記載,“自泉州向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周達觀隨使臣赴真臘,在其著作《真臘風土記》中記道:“自溫州出發歷福建、廣州諸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達占城。由占城順風半月可至真蒲,‘乃真臘之境’。”到了明朝,鄭和承襲前人的海上航行路線,並把擁有優良海港的占城選爲海外第一停泊站。此外,占城之所以成爲鄭和船隊每次出航的必經之地,還與其和明朝的關係分不開。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隨行的馬歡在其《瀛涯勝覽》中記載了這樣一件有意思的事:當船隊靠岸,鄭和宣讀永樂皇帝的詔書,對占城國王及其臣下進行賞賜時,占城國王“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恩方物”。占城國王有如此感激涕零的舉動,究其原因,還得從占城與安南的關係說起。

15世紀初,占城不斷受到北部安南國的侵擾,占城國王佔巴的賴多次遣使嚮明朝求救。安南,即越南古稱。明朝時越南北部稱安南,南部稱占城。自唐末建國以來,占城一直是中國西南的友好藩屬,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安南即遣使來朝,兩國一直交好。而安南國王一直由陳氏家族世襲,洪武末年,國家大權漸由宰相黎氏家族把持。1400年,安南黎氏家族發動政變,殺死國王自立,還不顧明王朝的一再勸告殺害前朝陳氏的唯一宗親陳天平,向北不斷騷擾明朝邊境,向南侵佔了占城的大片土地。因此,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朱棣自然更傾向於選擇一個對自己比較友好的國家,這個國家正是占城。

占城和明朝的關係怎麼樣?占城和明朝有着怎樣的來往 第2張

鄭和於永樂四年四月到達占城,在占城的兩個多月時間裏一直在安南、占城沿海巡弋,大造聲勢以迫使安南從占城撤兵並歸還侵佔的土地。在占城國的一再求救下,明王朝決定出兵來緩解兩國的緊張局勢。1407年明成祖遣兵與占城國一起討伐安南,奪回了不久前被安南侵佔的占城土地。大明王朝幫助占城國度過劫難,占城國王自然對鄭和使團感激涕零,更何況還有來自天朝慷慨的賞賜,如是,便不難理解占城國王的舉動了。

婆那加佔婆塔(PoNagar),建於公元7—12世紀間,是印度教的建築。婆那加是音譯,也譯作天依女神廟。這裏供奉的是天依女神,她是庇佑佔婆王國南部的一位女神。

作爲鄭和下西洋的第一站,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占城國也因其豐饒的物產,得以閃耀在東南亞之濱。

“氣候暖熱,無霜雪,常如四五月之味。草木常靑,山產烏木、伽藍香、觀音竹、降真香。烏木甚潤黑,絕勝他國出者。伽籃香惟此國一大山出產,天下再無出處,其價甚貴,以銀對換。觀音竹如細藤棍樣,長一丈七八尺,如鐵之黑,每一寸有二三節,他所不出。犀牛象牙甚廣……”

這是《瀛涯勝覽》中對於占城國氣候與物產的記述,其中所提到的烏木、伽藍香、觀音竹、降真香都是當時占城國上好的特產。烏木又稱烏文木、烏角,多產自東南亞地區。烏木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有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稱,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十大神木之一。烏木是在缺氧、高壓狀態下,在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長達成千上萬年炭化過程而成,故又稱炭化木。歷代都把烏木用作辟邪之物,製成工藝品、佛像或是護身符。古人有云:家有烏木半方,勝過財寶一箱。

占城和明朝的關係怎麼樣?占城和明朝有着怎樣的來往 第3張

伽藍香又稱爲迦闌香、奇楠或棋楠,奇楠是最上等的沉香。一萬株沉香樹中只有一、二株可結成奇楠,十分難得。《四庫全書》曾記載,占城奇楠爲極品。自古也有“占城奇楠,一片萬金”的說法。元明時期不少海外聞錄都記載了“占城產物中有茄藍木”、“奇藍香出占城等國”等。鄭和下西洋時,擔任隨行翻譯通事的費信在《星槎勝覽》中也提到占城出“伽藍香”:“奇楠香一山所產,酋長差人看守採取,民下不可得,如有私偷賣者,露犯則斷其手。”奇楠的珍貴可見一斑。據說古時皇帝牀上必備三味香料——麝香、龍涎香、奇楠香。而奇楠沉香具有鎮靜提神的作用,更被傳有喚魂之功效。此外,奇楠香作爲一種重要的香材,也用於皇室祭天、祈福、禮佛、拜神等活動。

降真香,又名紫藤香、雞骨。這種香料是植物受傷後,分泌油脂修復傷口所結,一般要幾十年才能結香,異常珍貴。明代黃省曾著《西洋朝貢典錄校注》,書中詳細記載了二十三個南洋諸國向大明皇帝進貢的史料。如占城國,在明正統年間,其國襲封,遣使行禮。其貢物有象牙、犀牛角……奇楠香、土降香。

2008年瓊海漁民在西沙附近的海中第一次發現真正的降真香。據判斷,這些降真香已沉水約六百多年,它們不但爲研究降真香提供了實物例證,也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外,馬歡有一段對於菠蘿蜜的描寫,甚是有趣:“果有梅、橘、西瓜、甘蔗、椰子、波羅蜜、芭蕉子之類。其波羅蜜如冬瓜之樣,外皮似川荔枝,皮內有雞子大塊黃肉,味如蜜。中有子如雞腰子樣,炒吃味如栗子。”

鄭和的海外交流朝貢色彩濃厚,除了中國對占城的賞賜與朝貢互動外,在占城民間,從中國來的青瓷、絲綢、茶葉等物品,也是上層貴族非常喜愛的東西,買賣常以七成淡金或銀換易,可見其珍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