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紅山文化:驚豔中國千年的玉器之美

紅山文化:驚豔中國千年的玉器之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距今6000-5000年左右的農業文明,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也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紅山文化主要分佈在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大淩河與西遼河上游。1921年,紅山文化遺存被發現;1935年,對熱河省赤峯紅山後遺址進行發掘;1956年,提出紅山文化的命名。20世紀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大規模的調查,發現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羣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紅山文化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爲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峯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驚豔中國千年的玉器之美

數千年前,先民遺留的玉器、石器,經過漫長的歲月,深藏於山谷之中,淺葬于山巔之上或散落於原野河川。都無一例外的要經受幾千年的風吹、日曬、雨淋、酸鹼浸蝕及大自然的地磁、地熱、地壓、地震、光照、山火、地氣、冰凍、氧化等自然環境變化的反覆侵襲,造成玉件、石器本身出現不同的外觀與內質的各種表相或肌裏的“次生”變化。用軟玉製成的物件,由於獨立個體的存在,不同於它在原生礦體內的環境,在自然條件中,在受到內外物理作用與化學作用下,使不同的晶體結構、不同元素種類含量的玉器,內、外都出現多種“次生”美麗可愛的不同自然紋理、包漿、皮殼、蝕痕、融洞及沁色。有的呈像於表,有的內含於裏。

在15倍放大鏡下觀察有云霧狀、雲團狀、羽毛狀、浪花狀、冰花狀、棉絮狀、松針狀、束絲狀、雜草狀、菊葉狀等等。組合不同,凹凸各異,色彩斑斕,猶如一個“萬花筒”美不勝觀,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歲月的痕跡。這些不同玉質在不同環境下的本質變化是人工無法仿製的。真品玉件上的小蝕洞內有一層老化的“包漿層”,有的蝕孔深處出現風化礦物質纖維,類似鹼霜狀物質。真品紅山古玉鈣化成“雞骨白”色的“玉皮”是微透明狀,硬度仍較高,用指甲是摳不動的。

紅山文化:驚豔中國千年的玉器之美 第2張

用火或生石灰燒出的僞品“雞骨白”表面由於快速加熱形成急速的“鈣化層”,至使僞玉表面玉質變鬆,變軟,用指甲一摳就碎,表面的“白色”不堅硬。凡雞骨白色紅山與良渚古玉真品的沁裂內,多有玉中年久的醬色“沁漿鈣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閉”,呈現出重色凝固條紋,人工鈣化的僞品則沒有此現象。新出土的紅山與良渚古玉孔洞深處偶有水油狀物質泌出而除不淨者,均爲真品。凡紅山與良渚古玉盤玩後即光亮、溫潤,停盤數日即灰暗烏光,再盤即亮者均爲真品,說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異物微量元素在繼續排出。玩玉之人稱:佩戴古玉可吸收體內有害成分,可能這就是古玉的獨特功能。此傳說目前尚無科學論證。對於紅山與良渚古玉,凡玉件表裏呈現過渡型半鈣化半透明者多爲真品。真品玉質變化發自肌裏,而僞品經人工處理附着於表。這就是新石器時期不同文化遺址遠古玉器的“共性”。

在“共性”的基礎之上,再對各不同文化遺址的發掘古玉器物的時代特徵、玉材產地、地理環境、製作工藝、造型風格、崇拜圖騰、氏族部落等地域性文化特徵的“特性”進行綜合全面的審定,即可做出鑑定遠古真玉(軟玉)製品的正確結論。

紅山文化:驚豔中國千年的玉器之美 第3張

遼西地區並不是邊遠的文化區,也不是中原文化影響下的次生文化,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將會證明,紅山文化不但代表着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而且比中原地區更早跨入文明的門檻,成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着深遠的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