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最溫暖的品質,就是認識到這個世界的不堪,仍然心懷光明的希望。

學者戴君仁說:

中國歷史上大學者,陽明先生之後,當推馬一浮。

讀懂馬一浮,

才能懂得在全民西化的年代

一介書生堅守傳統文化所需要的信仰和勇氣。

1888年,6歲的馬一浮跟隨父母從成都返回浙江紹興。

回家後,父母爲了培養孩子,

就請了頗有名望的舉人鄭墨田做他的老師。

誰知道,鄭墨田只教了一年就不幹了。

家人以爲是馬一浮調皮搗蛋,不肯上進,

於是極力的挽留。

但是鄭墨田堅決辭職,並說出了原因:

這孩子我已經教不了了,我會的他都會了。

他的母親不相信,於是就想考一考兒子的才學,

隨手指着一朵菊花,讓他用“麻字韻”作詩。

他俯身採下一朵菊花,張口就來:

我愛陶元亮,東籬採菊花。

枝枝傲霜雪,瓣瓣生雲霞。

本是仙人種,移來高士家。

晨餐秋更潔,不必羨胡麻。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從此,神童之名傳遍紹興,

父母也不再爲他請老師,而是任由他自學。

1898年,馬一浮考中了秀才,位列第一名。

浙江的名流湯壽潛聽說後,十分欣賞他的才華,

並主動把女兒湯孝愍嫁給了他。

考得功名、迎娶白富美,

馬一浮在16歲那年,春風得意。

然而3年之後,他就重重的摔了下來。

先是父親重病去世,

接着妻子也香消玉殞,

馬一浮的人生一片灰暗。

雖然和妻子在一起的日子只有3年,

但是他的心早已經隨妻子而去,

他發誓:我要從一而終,從此以後不再娶別人。

直到85歲去世,他沒有再與任何女性有牽連,

陪伴在身邊的,只有書。

信守誓言、身體力行,真大丈夫也。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2張

很多人以爲,馬一浮既然是儒學宗師,

那肯定是不知世界變化的老古板。

其實,他卻是最早出國留學的那批人,

不僅精通儒學,西方文化也瞭如指掌。

在經歷了戊戌變法的失敗、八國聯軍侵華的打擊後,

馬一浮深刻的意識到,中國正經歷着巨大的災難。

只有努力學習西方的科學和技術,

才能強國強種。

1902年,他和謝無量一起來到上海學習,

在這裏,廢寢忘食的學習了英文、拉丁文,

並且在第二年被錄取成爲翻譯,

跟隨中國代表團去美國參加第十二屆世博會。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3張

到達美國後,除了幹好世博會的工作,

馬一浮一心想着學好西方的學問。

在短短的幾個月裏,

他就閱讀了亞里士多德、斯賓塞、黑格爾、達爾文等等歐洲大文豪的作品,

還翻譯了《日耳曼之社會主義》、

《法國革命史》、《歐洲文學四史》等著作。

有一天,他感冒了,還發着燒,

渾渾噩噩的走進了一家書店,

看到了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

拿起來一讀,頓時高興的連生病都忘記了,

趕緊把書買回家,潛心研讀。

他在日記中寫道:

“今天下午我得到《資本論》一冊,

此書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

勝服仙藥十劑,予病若失矣”。

馬一浮成爲第一個把《資本論》介紹到中國的人。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4張

那時候的美國還不是今日的美帝,

它是自由、民主的象徵。

馬一浮來到美國,心情是雀躍的,

但不久後,他就發現:

本以爲是文明的國家,卻專制而野蠻。

他在日記中說:

“美國規定,華商參加世博會,必須每個人繳納500美金。

到了會場,就不能出去一步,

而且白種人的上等俱樂部一概不準進入”。

他說:這哪裏是參展,簡直是進牢籠。

在聖路易斯大學,

學校以“是否應該分割中國”當做演講的題目,

讓學生們爭論;

戲曲舞臺上,中國人也被描繪成無賴。

這一切,都讓馬一浮憤怒而又無奈。

在美國的經歷,在馬一浮的心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這使得他明白,西方的文明終究是建立在“物”的基礎上,

而不關心人身心上的修養,

內聖外王的精神境界纔是中國人應該追求的。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5張

李叔同說:“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

假定有一個人,生出來就讀書,

每天讀兩本,而且讀了就會背誦,

讀到馬先生的年齡,

所讀的書還不及馬先生多。”

1905年,在清政府廢除科舉全力改革之時,

有追求的進步青年無不向往着出國,

學習西方文化。

而早已出國留學過的馬一浮,

卻脫下西裝領帶,穿起了長衫,

在舉國囂然的聲音中,

獨自走向了西湖邊的文瀾閣,

這裏有清朝皇家所收藏的完整的《四庫全書》。

在看明白了所謂西方文明後,

他獨自走上了一條背對衆生的讀書路。

爲了研究中國的文化,他拋棄了一切。

每天早上開館,他就在來了;

到了晚上閉館了,他還捨不得走;

晚上回到家,他還要做讀書筆記。

他認爲吃飯也浪費時間了,

於是就想了個辦法。

他帶了個小爐子到文瀾閣,

底下點着油燈,爐子上架着小鍋,

他在煮豆腐。

等到讀完一卷書,這鍋豆腐也就熟了。

一小鍋豆腐,就當了午餐。

吃完豆腐,繼續讀書。

就在這間破敗的禪房裏,

他讀完了文瀾閣的三萬六千多冊《四庫全書》,

並讀了歷朝諸子文章七千多冊,

寫下了《諸子會歸總目並序列》。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6張

在離羣索居的日子裏,馬一浮博覽羣書,

這使得他雖居陋室,卻名滿天下。

1924年9月,直係軍閥孫傳芳佔領浙江。

一天,孫傳芳專程到馬一浮家拜訪,

馬一浮知道來訪者是孫傳芳,立即表示不見。

家人考慮到孫傳芳當時的權勢,

便打圓場說:“是否可以告訴他,你不在家”?

馬一浮果斷的說:“告訴他,人在家,就是不見”。

孫傳芳無奈,只好悻悻而返。

給孫傳芳吃閉門羹,可以理解,

但蔡元培、陳大奇、竺可楨先後給他發出Offer,

請他出山任教,

他還是一句話就把人家懟了回去:

只聞來學,未聞往教。

他心中想的,還是傳播中國的學問,

拒絕三位校長的邀請,

因爲自己與他們的理念不合。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7張

“他是20世紀初,

中國涌現的衆多向西方求索真理的青年學子中,

早早迴歸傳統的一位”。

在那個年代,連魯迅都說:“線裝書都是有毒的。”

但在馬一浮的眼裏,

大家都在爭相學習西方,

但是絕大多數人又看不清西方科學和思想的缺陷,

並不能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這個全盤西化的大時代面前,

只有他是一個另類,

他用自己的行動來提醒人們,也許還有另一種可能。

況且革命和學問,不能混爲一談。

文化不應依附於政治,

不管世間如何變化,

中華民族傳承的命脈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如果丟掉自己的文化,中國還能剩下什麼?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8張

1938年,日本人來了、馬一浮逃了。

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頭,

帶着15位弟子、親友長途跋涉,跑到了桐廬。

雖然在逃亡的路上,馬一浮仍不忘給下一代傳播文化的種子,

一路上沒有中斷過給弟子和親友講學。

天下雖干戈,吾心仍禮樂。

也許是逃亡的路太艱難,黑暗中看不到一點光亮。

馬一浮想起了曾經向他伸出橄欖枝的竺可楨,

他寫了一封求援信:

“自寇亂以來,家國民族生靈塗炭,

予年衰力竭,一路逃難,苦不堪言。”

竺可楨拿到信後,明白了他的意思,

主動向他發出邀請,

請他以“大師”名義來浙江大學講學。

晚清民國大師:馬一浮爲何被日本人逼上了講臺? 第9張

真是世事難料,

隱居讀書近30年的馬一浮,

竟然是被日本人趕上了講壇。

在浙大的臨時校址——江西泰和的講臺上,

他從天地溯源將起,

頭腦清晰、眼露精光的爲同學們講中國的輝煌、文化的燦爛,

並希望同學們在這苦難的日子裏磨練自己,

不受環境的影響,完成人格的建立。

他說:“聖賢唯有指歸自己一路是真血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