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爲什麼明朝不適合做武俠小說的時代背景?具體原因是什麼

爲什麼明朝不適合做武俠小說的時代背景?具體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位網友說:“個人認爲,最適合寫武俠小說的歷史時期,應該是各種矛盾激化最爲激烈的年代。皇帝、忠臣、奸臣、宦官、錦衣衛、東廠、西廠、倭寇、百姓、民間組織、幫派,每一個元素之間都存在矛盾,都可以當作寫作的材料。”

爲什麼明朝不適合做武俠小說的時代背景?具體原因是什麼

顯然,他說的這個時期就是明朝。

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明確以明代爲背景的,只有一部《碧血劍》,但那也是明王朝快滅亡的時候了。

金庸爲什麼不寫明朝前期、特別是朱元璋時代的江湖與武林?這或許跟金庸個人的好惡有關,但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會發現朱元璋時代的江湖——如果那時有江湖的話——是多麼地寂寞,波瀾不興,根本不適合江湖俠客與綠林好漢生存。

我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實未必。江湖的形成,需要很多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流動性。熱愛冒險的遊俠、出沒不走的盜賊、過往的商旅、押送貨物的保鏢、遊戲人間的浪子、漂泊的劍客、遊方僧人、遊手好閒的城市閒漢,等等,他們構成了永遠平靜不下來的江湖。沒有流動的江湖客,便不會有江湖。

但江湖的這一特徵,是朱元璋無法容忍的。他建立明王朝之後,馬上就鎮壓社會的流動性,以舉國之力建設靜止、安寧、井然的社會秩序。朱元璋相信:“上古好閒無功,造禍害民者少。爲何?蓋九州之田皆繫於官,法井以給民。民既驗丁以授田,農無曠夫矣,所以造食者多,閒食者少。”

爲什麼明朝不適合做武俠小說的時代背景?具體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爲此,朱元璋全盤接過元朝的“諸色戶計”衣鉢,將全國戶口按照職業進行分工,劃爲民戶、軍戶、匠戶等籍。民戶務農,並向國家納農業稅、服徭役;軍戶的義務是服兵役;匠戶則必須爲宮廷、宮府及宮營手工業服勞役。各色戶籍世襲職業,農民的子弟世代務農,工匠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世代從軍,“不得妄行變亂,違者冶罪”。

朱元璋又要求,士農工商“四民務在各守本業”。農民必須老老實實待在農田上,不可脫離原籍地與農業生產;“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他們每天的活動範圍,都必須控制在一里之內,“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就算碰上饑荒,逃荒外出,地方政府也有責任將他們遣送回原籍。從事醫卜之人,也“不得遠遊,凡出入作息,鄉鄰必互知之”。

居民如果確實有出遠門的必要,比如外出經商,必須先向官府申請通行證,當時叫作“路引”“文引”。

如果居民不帶“路引”擅自出遠門呢?後果很嚴重,被官方發現抓獲的話,輕則打板子,重則充軍、處死。

爲什麼明朝不適合做武俠小說的時代背景?具體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農村中,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之人,更是朱元璋嚴厲打擊的對象。他親訂《大誥》,告知天下萬民:“有不務生理者,告誡訓海,作急各著生理……一月之間,仍前不務生理,四鄰里甲拿赴有司。有司不理,送赴京來,以除當所當方之民患。”

城市中的閒漢也受到朱元璋的殘酷鎮壓。他在南京修建了一座“逍遙樓”,“見人博弈者、養禽鳥者、遊手遊食者,拘於樓上,使之逍遙盡,皆餓死”。

經過朱元璋苦心孤詣的努力,社會的流動性被成功地限制在最低程度,明初果然是一派寧靜、死氣沉沉,“鄉社村保中無酒肆,亦無遊民”。

如此井然有序的中世紀社會,還有哪個人敢出去“闖蕩江湖”?此時就算“江湖”還存在,也該是多麼地寂寥、平靜!

直到明代中後期,隨着“諸色戶計”制度的鬆懈,“洪武型體制”的逐漸解體,商品經濟的興起,“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社會才恢復了兩宋時期的開放性、流動性及近代化色彩,江湖才重新活了過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