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南越國的語言文化及藝術風俗

揭祕:南越國的語言文化及藝術風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粵拼:Naam4-jyut6-gwok3),是位於中國漢地九州南部地區的一個政權。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三年後,兼併嶺南的桂林郡、象郡;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國都定於漢族地區南部的番禺。南越國全盛時疆域包括當今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南越國是漢朝藩屬國。

 社會經濟

趙佗統治南越國廣大地域六十七年,深具獨創性並取得成功:政治上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爲步兵、舟步和騎兵;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廢"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製陶業、紡織業、造船業、冶鐵業,以及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文化上首先是推行使用漢文,《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凡此種種,使嶺南社會跨入漢朝主流社會的有序發展。

揭祕:南越國的語言文化及藝術風俗

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及南太平洋沿岸開闢了以陶瓷爲紐帶的交易圈,南越國時期更對外出口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25~30頓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於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東漢(特別是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誌着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廣州成爲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爲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史記·貨殖列傳》說:"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漢書》說:"粵地處近海,中國(即中原,筆者注)往商賈者多取富焉";《晉書》說:"廣州包出大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

 語言文字

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華夏部落使用古漢語外,本地的南越部落、西甌部落、雒越部落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分佈在中國廣東、廣西兩地的粵語則就被認爲保留了很多古越語的成分。南越國由於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於中原,因此漢字成爲南越國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廣西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銘刻有文字的印章、銅器、銀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爲秦漢隸書。而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部落一般相信只停留在刻符記事的階段。

音樂舞蹈

南越國的人民能歌善舞,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樂器,其中打擊樂器有鍾、磬、勾鑃、鐃、銅鼓等,弓弦樂器有琴、瑟等,吹奏樂器有笛等。在這些樂器中,銅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樂器之一,它除了作爲樂器使用之外,還是古越人地方首領們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南越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還發現了不少描繪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爲越式舞和楚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楚式舞只有一種,即長袖舞。

揭祕:南越國的語言文化及藝術風俗 第2張

 陶器

據考古專家的研究,珠江流域的早期陶器有近萬年的歷史,而其中幾何形印紋陶更被認爲是珠江流域先民的創造。先秦時期在中國南部出現了這個陶系,其特點是在陶器的表面裝飾有各種幾何圖形的花紋圖案。印紋陶最早的考古發現是在1914年~1915年廣東南海發現的實物。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環珠江口的香港多個島嶼及粵東海豐一帶的沙丘遺址發現了種類繁多的印紋陶,它們的分佈不限於珠江流域,與福建、江西、浙江連成一片,還流傳到中原地區。

揭祕:南越國的語言文化及藝術風俗 第3張

風俗

南越國的南越、西甌、雒越等部落和其他百越部落一樣有着獨特的風俗習慣 。他們和中原華夏部落的風俗不同,他們當中的大部人很有現代潮流感,喜歡把頭髮剪得很短,喜歡在身上刺上各種顏色和花紋的文身,即中原史籍所記載的"斷髮文身",這也是東南沿海地區及越南地區所有百越部落的習俗。

《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爲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由於南越國南面臨海,境內河網衆多,所以很多的越人水性很好,他們擅於利用船來進行漁獵,喜歡食用各種魚類和貝類,在一些出土的銅鼓上還描繪有他們競賽龍舟的習俗。

揭祕:南越國的語言文化及藝術風俗 第4張

在中國各地多個發現有早期水稻遺存的重要遺址中,廣東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是廣東發現有水稻遺存最早的遺址。發現水稻硅質體,將水稻馴化年代前推至最早1.4萬年前,並據此推斷廣東英德牛欄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發祥地。

古越人的房子多爲"幹欄式房屋",這類"幹欄式建築"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溼熱多雨的地區,是一種底部栽以豎立的木樁使得居住面高離地面的木構建築,上層住人,納涼、防潮、可避毒蟲禽獸,下層或圈養牲畜 。居住形式與各地域生活的自然與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繫,而南方百越部落則住幹欄式房屋。

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有大面積長條形的木結構"幹欄式房屋"遺址,這大概是所知的最早的"幹欄"房。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幹欄式住居習俗。江西清江營盤裏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製幹欄式房子模型。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羣,說明夏商周時期幹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