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北方山水畫派之鼻祖:荊浩以筆墨開山立派

北方山水畫派之鼻祖:荊浩以筆墨開山立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不足三百年,是後世公認的封建王朝繁盛之期,精英雲集,人才輩出。到了末年在畫壇,還出現了中國北方山水畫派之鼻祖--荊浩,他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

荊浩(約850-卒年不詳),字浩然,號洪穀子,唐末五代之士,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說河南濟源人。荊浩博古通今,專攻儒學,工於詩作。唐末天下大亂,他棄官歸隱於太行山的洪谷,致力於作畫,師從張璪。唐代大畫家張璪擅水墨山水,尤精鬆石,技藝高超有“雙管齊下”之譽。荊浩爲後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以假託在神鎮山遇一老翁,在互相問答中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更早時期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有所發展,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

北方山水畫派之鼻祖:荊浩以筆墨開山立派

▲荊浩《匡廬圖》

《匡廬圖》據畫名推測畫的是廬山景色。相傳周時有匡氏在此山結廬隱居,故廬山亦名匡廬。畫上峯巒疊嶂,迂迴婉轉,畫出了“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氣勢。山中道路蜿蜒曲折。山間瀑布一瀉千里,匯成溪流;山下有院落幽居、長鬆板橋及行人騾隊;景物氣勢兼具高遠、深遠、平遠,顯得十分磅礴多姿。通過採取相對緊密的皴法,筆勾實與墨染虛互相結合,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過渡,從而賦予了峯巒山石以“四面峻厚”的立體感、量感和質感,正所謂“氣質俱盛”。

北方山水畫派之鼻祖:荊浩以筆墨開山立派 第2張

▲荊浩《雪景山水圖》

除《匡廬圖》外,傳爲荊浩所作的還有《秋山瑞靄圖》《雪景山水圖》《崆峒訪道圖》等,但與《匡廬圖》相比遜色得多。《雪景山水圖》以立幅構圖,畫重重山巒,其間有行旅人物點綴,山形屈曲,設色濃重。畫法以禿筆細寫,形如古隸,蒼古之甚。整幅畫面以墨取韻,以筆取其山水的大體結構得其陽剛之美,墨渲染見其儀姿得其陰柔之美。傳聞此畫是從一古墓中出土。

北方山水畫派之鼻祖:荊浩以筆墨開山立派 第3張

▲荊浩《樑豀春藹》

荊浩的成就在於他奠定了此後千百年山水畫的基礎,主要是水墨山水畫,尤其是北方畫派的基礎。水墨山水位於“畫家十三科,山水居首”的山水畫中的榜首之位,荊浩功不可沒。後世被推爲“照耀千古”“百代標程”的北宋三大家關仝、范寬、李成,都是荊浩的弟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