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詩人秦韜玉有句詩叫“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用這句詩來形容黃巢真可謂貼切。黃巢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也讓垂死的李唐王朝大傷元氣。他辛辛苦苦南征北戰卻沒有滅掉唐王朝,而另一個人卻不費吹灰之力就登上皇帝之位,這無疑是爲別人做了嫁衣。那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先回到黃巢所生活的年代,看看黃巢爲什麼要起義以及他爲何會失敗。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圖1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勉強維持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早已是苟延殘喘。中間雖經歷過幾次改革,但由於宦官和藩鎮的阻撓,都一一流產,這就註定了大唐從此一蹶不振。到了唐僖宗時,局勢更惡,君不君,臣不臣,老百姓流離失所,可謂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根據《新唐書·五行志》記載:“關內大飢,人相食”,局勢混亂到如此程度,簡直就是人間地獄。《舊唐書·僖宗本紀》也說道:“京師食盡,賊食樹皮,以金玉買人於行營之師,人獲數百萬。山谷避亂百姓,多爲諸軍之所執賣。”連軍隊也做起了買賣人肉的“生意”,老百姓可以說是沒有活路了。

朝廷呢?朝廷三令五申,說如今災難紛起,老百姓度日維艱,一定要愛民如子,不能強加賦稅。“本是平人,迫於饑饉,驅之爲盜,情不願爲”。朝廷也體諒老百姓的難處,因此所下達的聖旨可謂是合情合理。可是有誰聽呢?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好的政令一旦到了基層也會變了樣。官吏哪管百姓死活,該盤剝,該貪污的一樣不少,反而變本加厲。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第2張

圖2 李儇(862年―888年),即唐僖宗

面對如此惡劣的形勢,唐僖宗當時也不過是十二歲,根本不省人事,只顧貪玩。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人出來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局面或許會有轉機。但是“國無良相,軍無良將”,這就註定了大唐氣數將盡。災荒不斷,賦稅沉重,老百姓不得不鋌而走險,落草爲寇。正如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所言:“是以唐民迫於必死而揭竿以起也”。當時,韓秀昇造反,但終因寡不敵衆被擒,問他爲何要反?他說:“天下無復公道,紐解綱絕。今日反者,豈惟秀昇!”

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時候,蝗災更加嚴重。自東向西,所過之處,顆粒無收。根據《資治通鑑記載》,京兆尹上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而宰相聽到這個消息後,卻相互慶賀,可見這些大臣腐朽到何種程度!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第3張

圖3 唐末藩鎮圖

面對如此的局勢,天災人禍,朝廷根本指望不上。那麼,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就輪到黃巢出場了。黃巢以販私鹽爲生,善騎射,喜任俠,屢舉進士不第。乾的是殺頭的買賣,屢次名落孫山,對朝廷早就心懷不滿,於是便揭竿而起。由於老百姓都沒了活路,一下子就有幾千人跟隨黃巢,以期能找條活路。與安祿山不同,黃巢沒有兵強馬壯的勢力,也沒有圖謀已久的野心,只是希望朝廷能夠封自己個節度使,能夠找條出路。可是朝廷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裏,一口回絕,就這樣雙方僵持達十年之久。

由於沒有既定的目標和遠大志向,因此黃巢只能像流寇一樣到處亂竄。只能像一股旋風一樣對唐王朝起到掃蕩作用,根本構不成致命一擊。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裏感慨道:“若黃巢,則陷廣州旋棄之矣,蹂湖湘旋棄之矣,度江淮旋棄之矣,甲、蔡、卞無尺地爲其土,無一民爲其人,無粒粟爲其饋,所倚爲爪牙者朱溫、尚讓,皆非素所統御,同爲羣盜,偶相推奉爾。”唐朝雖然腐朽,但黃巢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推翻它。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第4張

圖4 黃巢起義示意圖

你也許會在想,黃巢爲何會這麼弱。我們不是讀過他的詩嗎?充滿豪情壯志,怎麼會如此不堪一擊。可是歷史總是經不起細推,我們所熟知的黃巢關於詠菊花的詩共有兩首,即《題菊花》和《不第後賦菊》。這兩首詩皆見於《全唐詩》,後人一般認爲是黃巢所作。根據宋人張端義《貴耳集》下記載:“黃巢五歲侍翁父爲菊花聯句,翁思索爲至,巢信口應以“堪與百花爲總首”云云。巢之父怪,欲擊之,翁乃令巢再賦一篇試之,巢便以‘颯颯西風滿院栽’一篇應之。”當時黃巢只有五歲(虛歲),一個乳臭未乾的兒童能夠作出這樣的詩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且趙與時《賓退錄》引黃巢的“記得當年草上飛”的《自題像》,也是後人肢解元稹的《智度師二首》而成。總之,一個五歲的孩子,能夠做出這樣的詩是值得令人懷疑的。如果黃巢真的是天才兒童,那麼爲何會屢試不第呢?即便是朝廷腐朽,考試環節存在問題。那麼,在後來的起義中,爲何沒有兒時的那般志向,卻像個流寇一樣到處亂竄呢?

中和二年(884),黃巢去世。關於他的死,坊間有種種傳聞,或被斬,或自殺。有的乾脆說,他沒有死,出家爲僧了。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第5張

圖5 後梁周邊形勢

黃巢起義儘管轟轟烈烈,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王夫之感慨道:“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能有漢;亡隋者羣盜,而羣盜不能有隋;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是啊,這些都是爲他人做嫁衣的人,黃巾起義儘管興盛一時,但不過是撼動了東漢的根基,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羣盜反隋,如瓦崗者,雖盛極一時,但天下最終還是歸了李唐。那麼黃巢反唐呢?他究竟是爲誰做了嫁衣?

如果我們知道唐朝滅亡後,誰做了皇帝,那他就是坐收漁翁之利之人。唐朝滅亡後,繼之而起的正是後梁,其建立者是朱溫,也就是說黃巢是爲朱溫做了嫁衣。何以如此說呢?

首先,黃巢起義雖然失敗了,唐朝也沒有滅亡,但畢竟也是元氣大傷。其次,朱溫當初是黃巢的部下,當黃巢攻入長安時,他感到前途渺茫,毅然而然地棄黃巢而去,投降唐朝。朱溫降唐之後,朝廷賜名“全忠”,他便和黃巢反戈相向,但他異常精明,總是有意保存自己的實力。

黃巢起義沒滅掉唐朝,卻間接幫另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第6張

圖6 朱溫(852年—912年)

唐僖宗去世後,即位的是唐昭宗,儘管他很想振作,有所作爲。但命運掌握在朱溫手裏,可以說是迴天無力。朱溫逼迫他遷都洛陽,想要昭宗禪位給他,但又不想背上弒主的惡名。昭宗心裏雖然明白,卻並無此意,始終認爲人心向唐,天下就還是李唐的。後來,朱溫的手下殺了昭宗。李唐至此滅亡,於是朱溫也就稱帝,順理成章地成爲後梁太祖。可是後來,即位不久的朱溫也被殺了,而殺他的正是他的兒子朱友珪。

還是那句話,“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黃巢終其一生都在反唐,卻沒有成功,反而身首異處。政治投機者朱溫則先反唐後降唐,不費吹灰之力得了天下,穿上了黃巢爲他做的“嫁衣”。可悲的是,這“嫁衣”沒穿多久,就被他的兒子殺死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