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晚清時的中國騎兵爲何會被印度騎兵虐殺? 原因是什麼

晚清時的中國騎兵爲何會被印度騎兵虐殺? 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很多網友都有一個固定的印象,似乎中國只是在熱兵器上輸給了歐洲人;如果用冷兵器較量,中國不會輸給西方。但事實上,廣大網友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不僅熱兵器領域遠遠落後於西方,其實冷兵器領域的差距更大。

在太平天國起義時,當時滿人將軍烏蘭泰在挑選駐防八旗加強到廣西剿滅太平軍前線時,就曾經奏稱:“駐防八旗已多不習刀矛,弓箭十無五中…………唯今所恃,唯以鳥銃…………”

駐防八旗如此,京師八旗也不過如此。當烏蘭泰以原秦定三的黔兵2000別領一部後,所帶駐防八旗兵也“唯以奴才所帶鳥槍發給教習…………黔兵雜以刀矛。”才教習完畢之後,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雜以威寧兵數百守炮位,被7名太平軍士兵持長矛短刀就追得丟棄大小炮位十餘,投身激流,寧願淹死也不肉搏。

晚清時的中國騎兵爲何會被印度騎兵虐殺? 原因是什麼

八旗馬隊,八旗馬隊以吉林、黑龍江馬隊和蒙古馬隊爲主。吉林黑龍江馬隊6000,曾經是江北大營主力,可偏偏就是這支主力,在和太平軍肉搏當中,望風潰散,甚至有“不及逃跑,下馬跪受賊刃者”蒙古馬隊素稱勁悍,但是在僧王和勝保麾下的時候,於太平軍北伐部隊民馬雜湊成的馬隊對戰的時候,也是撒丫子時候居多。天津知縣謝子澄一次親自率隊攻撲獨流木城,蒙古馬隊以爲後殿,結果謝子澄被太平軍士兵以長矛刺死的時候,蒙古馬隊數百在後觀望不前,當太平軍挺矛上前的時候。“…………轟然潰散,有遁至靜海,無鞋無錢,向民間丐食者…”怯懦如此,真是丟光了老祖宗的臉。

而鴉片戰爭的時候,只要英國人列隊整齊的前進到100米處,齊射,然後刺刀衝鋒(標準的拿破崙時代步兵戰術),清朝的軍隊就已經基本上潰退乾淨了。另外,定海那麼多八旗綠營將士殉城,也是洋鬼子白刃突擊拿下來的,洋鬼子死2個,傷15個。

三元里抗英鬥爭中,英軍馬德拉斯步兵團一個連迷路被鄉勇包圍,幾乎一萬多人對英軍不到二百人,天降大雨火槍失靈,英軍完全憑藉白刃戰突圍而出和大部隊會合,總共死了六個人。鴉片戰爭後十四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曾有英軍一個排四十人以白刃戰擊退俄軍兩千人的記錄。

不僅滿人如此,就連湘軍也不是以肉搏見長。

湘軍的特點,叫作“結硬寨,打呆仗”。

所謂“結硬寨”,湘軍到了一個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他這一點是學太平軍。曾國藩制定了紮營之規,按照曾國藩的規定,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選擇紮營地點,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後要修牆挖壕,牆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塊組成。壕溝深一尺,壕溝挖出來的土必須要搬到兩丈以外,以防敵人用挖出來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溝填掉。壕溝外是花籬,花籬要五尺,埋入土中兩尺,花籬有兩層或者三層。搭籬笆是防敵軍的馬隊。根據曾國藩的規定,湘軍開到新地,無論寒雨,立即挖壕溝,限一個時辰完成,對湘軍來講這種土木作業本來是他們的本行,這些士兵本來是農民,在家也是挖土的。

晚清時的中國騎兵爲何會被印度騎兵虐殺? 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營壘的防禦牆靠近內側叫子牆,士兵站這裏,牆外面一層是籬笆,防馬隊,再外邊是壕溝,防步兵。當時的火炮很少,火炮的控制力很小,防守是更有利的一方。曾國藩的“結硬寨”能夠達到“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目的。因爲太平天國佔了很大地方,湘軍本來執行的是進攻的任務,但是他通過“結硬寨”的方法把進攻任務轉變成了防守任務。我們知道《孫子兵法》中說過“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部隊戰敗在於自己,能爲不可勝,不使人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軍隊數量不夠的時候就守,軍隊數量非常大的時候纔開始進攻,“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湘軍的這種方法,使他們到了一個地方就安營紮寨,不是進攻,而是等着別人進攻。他們的任務是進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標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麼進攻呢?很簡單,到一個城市邊上以後開始挖壕,並不跟太平軍打,而且每駐紮一天就挖一天壕溝。被湘軍攻打的城市,如安慶、九江等,城市城牆外圍的地貌全都被當年所挖的壕溝改變了,湘軍打一個城市用的不是一天兩天,他們用的是一年兩年,不停地挖壕溝,我一直開玩笑說他們在家鄉和他們到湘軍做的事情是一樣的,都是土木作業,他們乾的就是本行。但是這個辦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無數道無數道地圍,無數道無數道地挖,一直讓這個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裏的糧食能堅持多久。斷敵糧道、斷敵補給,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這就是“打呆仗”。

在訓練當中曾國藩非常注重守營,在軍營裏每天要做七件事情,七件事當中有三件事都是指派士兵按規定時間站到子牆上。比如第一條規定,五更(三點鐘)即起派三成部隊站牆一次,即30%的部隊要站到牆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來了,部隊全整理完了,牆上的部隊纔可以下來,這是防止對方偷襲。第五條規定,燈時(晚上)派三成部隊站牆上,一直到部隊全部作業完畢了,還要換10%的部隊站在牆上防止夜襲。

如果我們今天總結一下曾國藩打仗有什麼奧祕,那就是他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聰明的仗。湘軍的這種“結硬寨”的辦法使得太平軍對他一點沒有辦法。太平軍是比較驍勇能戰的,但是跟湘軍打,只要碰到這種路數的部隊,就一點辦法也沒有。太平軍希望跟湘軍進行野戰,而湘軍很少使用野戰,他們就守着最要緊的地方不動,看你怎麼辦。湘軍的辦法,大戰術就是圍敵打援,不停地包圍城市。

而湘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鮑超部,戰鬥力強大的祕訣也並非肉搏,而是使用火器相比湘軍其他部隊略專業:鮑超規定,擡槍手在放槍時不準回頭,必須直視前方。就這麼簡單一招,就足以讓鮑超部戰鬥力冠絕湘軍了。

說完綠營,湘軍,我們再來看看晚清時的蒙古騎兵。

1860年9月18日中午,4000名法軍和4000名英軍行進到通州張家灣,在行軍中遭到隱蔽在樹林中的清軍炮火伏擊,隨後,3000名蒙古騎兵對行進中的聯軍發起突擊。

晚清時的中國騎兵爲何會被印度騎兵虐殺? 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咱們在抗戰劇裏沒少見過類似的橋段,行軍中的鬼子被突然衝出肉搏的八路“包餃子”。

騎兵的速度可比步兵快多了,蒙古馬短距離騎乘速度記錄1600米爲2分0.8秒,英法兩軍步兵已裝備發射米涅彈的前裝線膛步槍(英國恩菲爾德1853式、法國米涅式步槍),極限殺傷距離800米,400米內射中人型靶的命中率不到50%,所以,一般在200米內可精準射擊。當然,根據後人的統計,射擊一般發生在150米範圍內。

按照這個距離計算下最短衝鋒時間,蒙古騎兵15秒左右可以到達白刃戰距離。

結果呢,在幾百支格里芬火箭的轟擊下,蒙古馬被巨大的爆炸聲嚇壞了,亂作一團,根本沒摸到敵人的邊。

這時,英軍所屬的費恩錫克騎兵團和第一龍騎兵團的432名騎兵發起反衝鋒,很快逐退了蒙古鐵騎。

晚清時的中國騎兵爲何會被印度騎兵虐殺? 原因是什麼 第4張

錫克騎兵團裏的印度人高興的大喊:

“中國騎兵就是一羣家禽,很難抓到,但是一旦抓到卻是完全無害的。”

此戰,英軍死1人,傷17人,法軍只有17人受傷,清軍傷亡1000餘人。

祖宗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爲什麼淪落到“家禽”的地步?

數據可以說明一切。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騎兵使用的是150斤拉力的強弓,到了皇太極時代,滿蒙騎兵可以使用120斤強弓,就是到了康熙、乾隆時代也可以使用90斤拉力硬弓。

而1860年清朝從內蒙古東部的哲裏木盟、卓索圖盟、昭烏達盟、察哈爾,抽掉的9000名“騎兵”,騎射本領已經下降到了驚人的程度,只能使用拉力爲20-30斤的弱弓,既沒有射程,也沒有穿透力,連馬都沒有經過訓練,更不用說馬上白刃戰的訓練了。

因此,184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戰爭的失敗,是全方位的失敗,絕不僅僅只是科技不如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