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顧頡剛有着哪些學術成果?有着怎樣的成就

顧頡剛有着哪些學術成果?有着怎樣的成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術成果

史學研究

顧頡剛作爲一個史學家,享譽中外學術界,影響深遠。顧頡剛的私淑弟子黃現璠曾說:“解放前,日本學者,特別是名牌大學如東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國學者,惟對於顧頡剛先生和陳垣先生,則推崇備至。”

他將史學上的創見運用到民間文學、民俗學領域來,爲之貫注新血液,探討新方法,同樣取得了極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謠學、民俗學諸方面的研究,贏得了很高的榮譽。

1924年,顧頡剛在《歌謠》週刊上連載《吳歌甲集》,歷時三月,獲得學術界好評。《吳歌甲集》於1926年由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單行本,這是一部科研價值很高的歌謠集子,不但出版的時間較早,而且有比較詳盡的註釋等,還附有研究文章《寫歌雜記》多篇。劉半農寫信給他說:“中國民俗學的第一把交椅,給你搶去坐穩了。”

民俗研究

在民俗方面,顧頡剛作過很多考察研究。對妙峯山的考察,對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對蘇州婚喪禮節的論述,都不斷有文章發表。在風氣未開的當時,影響頗大。其中《妙峯山的香會》對羣衆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況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種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廟主假神戚斂財的實質,發現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關係。這體現了顧頡剛不是爲調查而調查,爲研究而研究的學術觀點。

顧頡剛有着哪些學術成果?有着怎樣的成就

吳歌研究

1918年,他因病休學在家,因《北大日刊》的影響,開始蒐集“怡情適性”的歌謠。他的蒐集工作只有八個月,連帶蒐集了諺語、方言方音,後來發表於《晨報》,得到“研究歌謠專家”稱號。他的研究成果首先得到來自文學方面的稱讚。胡適說:《吳歌甲集》“是獨立的吳語文學的第一部”、“道地的方言文學”、“這部書的出世真可說是給中國文學又開一新紀元了。”他此書突出的成績在於對歌謠結合吳地的地域文化(特別是民俗)進行闡釋;標明歌謠適合的場所、參與者、具體的動作等;不同地域歌謠的變化;特別是它內容詳實的附錄———闡述了從題目的類型到《詩經》以來的爭論。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吳歌甲集》“不只是一個一般性的歌謠資料集,而是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的歌謠學著述了。像這樣比較完善的民間文學整理本,不要說在解放前,就是在解放後也是不多見的”。

故事研究

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中國是首次對傳說故事進行精細和系統的考證。他對記載於各種古籍和流傳於當時口頭的有關材料進行分析,對這個故事的產生、傳播及變異狀況進行系統的考證,意在對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時間、地點和情節變化以及與歷史的關係,作出儘可能科學的闡釋。其《孟姜女的故事轉變》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從縱橫兩方面提出了故事的歷史系統和地理系統。特別是後文,更加全面而系統地體現了顧頡剛的見解,他最重視“演變法則”,試圖由此來認識故事的源頭、發展及變形。顯然,他是將其古史學說“層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觀點運用到這個故事的研究中來的,這使其在這個研究領域裏的成就卓然不羣。顧頡剛對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結論,一直很有影響,特別是其中對故事歷史系統的研究成果,多年來一直成爲定論。後來的許多民間文藝研究者,多在上面作些補充與發揮,他的“演變法則”,也成爲至今還在沿用的研究方法。

顧頡剛有着哪些學術成果?有着怎樣的成就 第2張

當然,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主要目的是“爲研究古史方法舉一旁證的例”,是將傳說作爲研究歷史的資料。研究結果表明,從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歷史面目了。既然如此,傳說中記載的其他古史現象也便不可信了。這纔是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真正目的,文章中貫穿了新疑古派的思想與方法。在古史研究中,顧頡剛還涉及到許多古神話傳說故事,對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均有研究。

顧頡剛爲中國民間文藝理論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他那種對民間文藝作動態考察的眼光(“演變法則”)和對古籍資料搜求鑑別的真知灼見,曾給我國民間文藝研究以巨大影響。他研究中被及到一些神話傳說人物、事件等,成爲後來一些人的研究課題。除此,單就他在主編雜誌、主持學會、宣傳民間文藝、提醒帶動同人進行民間文藝研究方面作的辛勤努力和所起的倡導性作用而言,其功勞也是異常卓著的。

顧頡剛有着哪些學術成果?有着怎樣的成就 第3張

私人藏書

1920年,顧頡剛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任中山大學、蘭州大學教授,兼中山大學圖書館中文部主任。此間,寫有《國立廣州中山大學購求中國圖書計劃書》,在江浙一帶購求古籍。1949年以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私人藏書頗豐,共計46000餘冊,其中線裝書約6000部,平裝書約2600種。曾有書樓名爲“純熙堂書庫”、“芬陀利室”。抗戰期間,爲避戰火,先後將其藏書一部分存放在燕京大學臨湖軒,託付給顧廷龍先生保管,另一部分留在禹貢學會,均有較大損失,自稱“寒舍亦且亡三萬冊”。抗戰勝利後,贈給上海合衆圖書館860種,上海合衆圖書館爲其編撰有《顧頡剛先生所捐書目錄》;其藏書大多爲古史考辨、歷史地理、文字金石之書、地方誌書。藏書印有“劫餘”、“劫後”、“先祖廉軍公收藏書籍頡剛記”、“先父子虯公收藏書籍頡剛記”、“吳縣顧氏純熙堂書庫”等。後全部捐獻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該中心組建有“顧頡剛文庫”。顧洪先生撰寫有《顧頡剛藏書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