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爲了增加湘軍戰鬥力,曾國藩實行了什麼制度?

爲了增加湘軍戰鬥力,曾國藩實行了什麼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咸豐剛剛繼位之後,清朝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這次農民起義席捲中國,南方基本上全部波及,形成與清廷分庭抗禮之勢。此時清王朝的綠營和八旗子弟都不管用,倒是曾國藩爲首訓練出的湘軍成爲了救命的稻草。

後人探索湘軍成功之謎,總結出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紀律、策略、領導人的能力等方面,但據我看來,湘軍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原因是因爲一方面給人高薪,解決了當前的最現實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給人實行了保舉制度,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爲了增加湘軍戰鬥力,曾國藩實行了什麼制度?

高薪可以理解,當時曾國藩規定,湘軍的餉銀是朝廷正規軍的三倍。因此,在那個饑荒頻發、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湖南人便義無反顧,踊躍參軍。那麼什麼是保舉制度呢?這是說按戰功保舉一定數額的將士爲國家武職官員,當然作爲高級將領還能被朝廷封爲文官。

雖然,曾國藩在衡陽的時候,在湘軍誓師時,就喊出了“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的口號。他雖然是理學大家,但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不要官、不要錢,這在保境安民時偶爾說說還可以。要讓士兵們帶着這個不切實際的理想,輾轉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幾年,鬼才會不要命,人都會跑光了。

所以,曾國藩讓湘軍的將士獲“利”,不僅要獲利,而且還要用“名”來鼓勵將士。曾國藩鼓勵部將大膽保舉親信:

鄙人前銜奏補實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氣,不可畏幹部詰而預自縮手也。

至於怎麼保舉,當時並沒有一個硬性的指標。但湘軍成立之初,就有一個不成爲的,與朝廷達成默契的規定,那就是每打一次仗,一百人中可以保舉三人,此後,逐年遞增。在攻克武昌一役中,湘軍之中就有兩百多人被保舉。

這樣的制度,當然能凝聚將士的心。湘軍領袖能受朝廷的封賞,升官發財,普通的士兵也能在歷次戰鬥中分一杯羹,自然更有戰鬥力,更有士氣。不過後來,這個風氣越來越盛,一場勝仗打下來,無論時參戰的、未參戰的,只要有關係就能獲得保舉。

都說太平天國封王太多,天京城一塊磚頭掉下來都可能砸到一個王爺。當時的湘軍何嘗不是如此,由於是鄉勇組織,裙帶關係特別嚴重,保舉之風盛行後,哪怕是在老家務農的,未成年的孩子,甚至還在肚子裏未出生的都可以想盡辦法冒領軍功。

這個風氣在曾國荃的“吉字營”最爲突出,這也是曾國荃籠絡手下的一個方法。曾國藩曾經也憂心忡忡的和心腹幕僚趙烈文說,保舉之風增加了戰鬥力,也爲國家埋下了隱患。但是,在當時,太平天國胡亂封王,湘軍肆意保舉,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爲,哪裏還顧得明天后天的事情?

湘軍之中,各營保舉的武職官員共達十幾萬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數萬人。由於在湘軍之中,被保舉太容易了,不僅是湖南人競相投奔,甚至一些文人也不惜來到湘軍之中,或出謀劃策做幕僚,或爲湘軍提供技術幫助。比如數學家李善蘭就來到湘軍幕府,一住就是八年,爲機械製造局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俞樾、吳汝綸、王闓運和王安定等士子競相投奔。不及第的希望能夠出人頭地,及第的甚至認爲在湘軍比在朝廷更有前途。

爲了增加湘軍戰鬥力,曾國藩實行了什麼制度? 第3張

然而,湘軍初期,曾國藩只有二品虛銜,並沒有實職。因此,湘軍舉薦的人都只是虛銜,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履職的機會(徒有保舉名,永無履任之實)。這樣一來,在湘軍後期普遍產生了厭戰情緒,嚴重影響了湘軍的戰鬥力。

直到曾國藩多次明示暗示朝廷,終於獲得了兩江總督的實職。這樣以來,湘軍就有更多的將領有機會擔任職位,保舉制度發揮了更大的效果,吸引湘軍不斷向太平軍步步緊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